正文 猴戲亦堪賞(1 / 1)

猴子屬靈長類動物,善攀援,動作敏捷快疾;喜群居,以山果草葉為食。在每一個猴群中,通過自然競爭,決出自已的猴王。而猴王並不是永恒不變的,當他衰老無力時,便會被新的猴王替代。

古人常把猴子稱之為“猢猻”,俗語雲:“樹倒猢猻散”。也常把猴子稱為猿、猿猴、猿猱,“風急天高猿嘯哀”(唐·杜甫《別韋少府》);“清猿聲入楚雲哀”(唐·劉滄《長州懷古》)。

因“猴”與“侯”同音,故古代建築的壁畫、磚雕上,常常出現猴子的形象,表現“掛印封侯”的祝願。我在江西流坑古村落的一戶人家裏,欣賞到天井照壁上的一幅浮雕作品,上麵有猴子、白鹿、仙桃、蝙蝠,表現出封侯與福、祿、壽的對應關係。

我國很早就懂得馴養猴子用以表演節目,到晉、南北朝時已非常盛行,晉人傅玄的《猿猴賦》裏有過生動的描寫。當時,演員可以很嫻熟地指揮猴子穿衣、脫衣、翻筋鬥、騎羊、騎狗、騎馬。

唐代的馴猴技藝,更是引人注目。在唐人鄭錫的《正月一日含元殿觀百獸率舞賦》裏,提到唐肅宗時的大型動物表演,出埸的動物有大象、犀牛、熊、刺蝟,自然少不了猴子,所謂“其徒實繁,厥狀非一”、“為猿為猴”。尤其是中、晚唐,猴戲極為普及,唐詩人常在自已的作品中予以反映,如皮日休的“狙公鬧猴戲”,姚合的“映竹窺猿劇”,拾得的“獼猴尚教得,人何不奮發”,等等。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占了唐朝的京城,唐僖宗逃往四川,在隨行隊伍中就有一耍猴的藝人。他馴養的猴子,能夠像臣子一樣站班朝見,能磕頭作揖,僖宗十分賞識他,賜他朱紱,封他官職。唐詩人羅隱屢試不中,感於此事,寫了一首《感弄猴人賜朱紱》的詩:“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到了清代,馴猴表演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是簡單的翻筋鬥、倒立等動作,而是讓猴子戴著麵具摹仿戲劇人物,表演觀眾所熟悉的《李三娘磨房受苦》、《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等。還讓猴子與其它動物合作同台獻技,比如猴子表演扶犁,狗則代替牛拉犁,配合十分默契。在清代,以安徽鳳陽和河北吳橋的馴猴表演最為有名,兩地有許多表演班子,帶著猴子、狗、羊走向全國各地,甚至遠涉重洋到國外去演出。

猴子生長於南方的山林中,但馴猴的多為北方人,尤以河南、河北、山東為盛。他們帶著訓練有素的猴子,穿州過府跑碼頭,四處為家,用辛勤的勞動贏得人們的笑聲,也維持自已的生計。

舊時代的上海,有一首民謠《猢猻出把戲》:“猢猻也會出把戲,獸類之中算靈衣。亂翻筋鬥弄刀槍,身軀矯健真無比。筋鬥刀槍技須完,身騎狗背換衣冠。世間不少坐轎衣冠獸,可與猢猻一例觀。”不僅僅描繪了猴戲的精湛,而且針砭時弊,鋒芒直指達宦貴人,有了更深的意旨。

如今,在城市,在鄉鎮,仍常見猴戲表演,成為北方農民的一項創收的“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