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家汪曾祺在小說《八千歲》中,描寫了家鄉江蘇高郵一個叫宋侉子的人,專做販運騾馬的生意。“每年出門一兩次。到北邊去買騾馬。近到徐州、山東,遠到關東、口外……他買騾子買馬,不多買,一次隻買幾匹,但要是好的,花很大的價錢買來,又可以很大的價錢賣出。”宋侉子相騾子相馬,自有他的絕招:“看中了一匹,敲敲牙齒,捏捏後胯,然後拉著韁繩領起走三圈,突然用力把嚼子往下拽。他力氣很大,一般的騾馬禁不起他這一拽,當時就會打一個趔趄,像這樣的,他不要。若是紋絲不動,穩若泰山,當麵成交,立即付錢,二話不說,拉了就走。”
像宋侉子幹的這個行當,簡稱為販馬,或直截呼為馬販子。
馬和牛、羊、豬、驢一樣,是由野生馴化成家畜的。馬之始,隻是為人類提供血肉以供充饑,以後才被用來耕作、騎乘、運輸、打仗。我國的馬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有重挽、輕挽和騎乘三型。在古代的詩文中,出現過許多名馬,如烏騅、黃驃、赤兔、紫騮、的盧。
因南方各省皆不產馬,所需的馬(或騾)皆由馬販子自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販買而來。馬販子都是相馬的裏手,皮相、骨相、腳力、脾性,通過眼和手的觀測與摸捏,便知其品種是否優良,將來可作什麼用途,大概可值多少價錢。又因是長途販運,自然環境變化無常,加之沿途有山匪路霸的劫掠,所以馬販子不但身體壯實,而且具有相當的武功,以便應付種種不測。光緒年間,上海幫會頭目馬永貞,曾領著山東幫販馬,奔行於張家口與上海之間。他武藝高超,馬術奇絕,能單腿立於馬上任馬馳騁。最終他卻死於河北幫馬販子顧忠溪的暗算。
明代楊時喬所著的《馬書》,論述馬政、牧養調練、良馬選育、色脈診斷、運氣症候、髒俯生理和病因、針烙和疾病治療等,肚子裏有些墨水的馬販子,奉之為經典,無不熟讀以為所用。
真正意義上的的官設馬市,起於唐玄宗時,允許突厥每年在西受降城用馬匹換金帛。宋神宗時,用茶換馬。明永樂初,甘肅設有同回民易馬的馬市;後又在遼東的開原南關、開原城東和廣寧設三馬市,以米、布、絹同滿、蒙等少數民族換馬。清順治二年(1645),在張家口、古北口等處設馬市。到馬市換馬的除官派的馬販子外,民間亦有許多馬販子參予馬市的經營活動,他們以內地的茶、鹽、布、絹、鐵、銅和其它的日常用品,換取馬匹,或者以金銀和錢幣購買馬匹。然後將馬匹趕回南方出賣,賺取中間的差價。
老上海開埠後,跑馬廳需好馬賽跑,大大小小的馬車行需馬駕車,還有一些豪門大戶消遣兜風所需之馬,一年總需量為1600餘匹。故當時有一批馬販子,為之南北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