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棋類中,以象棋、圍棋最為家喻戶曉。但在街頭所擺的棋攤上,以主客雙方比賽並下有賭注的經營方式中,所選取的主要是象棋。
象棋於何時創製,由何人最先發明,古籍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說神農氏、黃帝的,有說周武王的,有說北周武帝的……總之,象棋是一個古老的遊藝,經曆了種種變化,特別是在戰國時期“六博棋”的基礎上,經過曆代棋藝家的不斷創新,才將象棋完善、定位。北周武帝寫出了《象經》棋譜,“天和四年,五月乙醜,帝製《象經》成,集百寮講說”(《周書·本紀》)。從北周始,曆隋唐,直到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象棋皆稱“象戲”。
宋代發明了火炮,皇帝集軍權、財權、司法權於一身。於是,象棋增加了“炮”,並改“王”為“將”。北宋末年,棋盤上出現了“九宮”,“將”隻能行動於“九宮”之中。至於“帥”的出現,則是明朝的事了。
由於象棋的日漸普及,也就出現了許多高手。他們將鑽研和實戰所得,寫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棋譜傳世,如《桔中秘》、《梅花古譜》等。曆代文人學士,往往注重“琴棋書畫”的學習,象棋自然在此之列。
在街頭擺棋攤這個行當,興起於何時,亦不可考,但知此業源遠流長,直到今天仍未絕跡。
在過去,擺棋攤者,多為落魄潦倒的文人,或深諳此道的棋手、棋迷,在無可奈何中,以此為業,養家活口。
擺棋攤,又稱擺殘局。因為,下一局的時間太長,不合算,所以在棋盤上設下殘局,寥寥幾子,可以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主人擺殘局,等待客人來對弈,雙方先議好價錢,或一賠一,或二賠一。假如議價為10元,一賠一,就是誰輸了誰付10元;如果是二賠一,主人輸了,則付兩倍的錢,客人輸了則隻付原價。
中國古殘局譜,分為兩類:一類叫“實戰殘局”,截取了曆代名手下到最後的“殘局”,於以錄載,具有觀賞性和參考性。另一類叫“江湖殘局”,是由行家演排出來的,隻有唯一的一種下法,它的結果永遠是“和局”,即不勝不輸。
擺殘局謀生的人,選取的是“江湖殘局”中的一、二種,按譜預先在棋盤上擺好棋子。這一、二種譜,攤主一般在家演練過千百遍,已爛熟於心,無論持紅子或黑子,皆可按譜走得一步不差。來客若不熟棋譜,隻要走錯一步,必敗無疑。即便是個中老手,步步合譜,充其量也是“和局”,攤主依舊不賠不賺。
攤主一般熟知江湖情形,來客下了幾著棋後,而且步步合譜,便會拱手作揖說:“兄弟在此混口飯吃,請兄台關照。”意思是說:再下也是“和局”,請別耽誤時間,誤了我賺錢的營生。對方也會說:“得罪,得罪,我不耽誤您了。”然後,起身走人。
在我所住的住宅區路口,常見到擺殘局的人,攤一塊塑料布在地上,上麵一字擺開兩、三盤殘局,悠然地等待客人。一盤殘局的價值,為5元。若客人執意要加碼,攤主自然應允。我曾於散步時,抽暇在旁靜觀,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客人敗北,乖乖地掏錢付賬,然後說:“這棋怎麼會輸呢·我下得並不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