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變戲法(1 / 1)

中國的變戲法(又稱幻術、魔術)到底起於何時,已難考證。《列子·周穆王篇》載:“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能實不礙。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這個“西極之國”曆來眾說紛紜,是指西域的新疆一帶,還是更西的外域,尚無確論。但可以知道,那時就有變戲法這個行當了。所謂“化人”,就是今天所說的魔術師。“化”之意:“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故魔術,又稱作幻術。漢代的張衡在《西京賦》中說:“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可見這些魔術家的技藝是十分精湛的。三國時的左慈,自小研習幻術,曾為曹操表演“空中釣魚”、“金盆種薑”、“空壺變酒”等節目(《後漢書·左慈傳》)。

唐代雜技和幻術空前繁榮,幻術節目中的《走火術》、《種瓜》、《植樹》,不但流行於本土,而且還傳入了日本。

變戲法又稱變把戲,源於元代“雜把戲”的稱謂,“把”是一束的意思。

“清代,幻術稱為變戲法。清政府仇視帶武藝的雜技,對戲法似乎另眼相看。宮廷中每年為勸農而舉行的‘耕籍筵席’上,還常有‘變碗’等幻術。然而,絕大多數表演在民間”(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

文學家蒲鬆齡的傳世之作《聊齋》中,有不少篇目的文字,寫到了變戲法。“有桶戲者,桶可容升;無底,中空,亦如俗戲。戲人以二席置街上,持一升入桶中;旋出,即有白米滿升,傾注席上;又取又傾,頃刻兩席皆滿。然後,一一量入,畢而舉之,猶空桶。奇在多也”(《戲術》)。“戲”人者,即魔術師。此外,他在《偷桃》、《種梨》中,都描寫了變戲法的神妙。

清乾隆年間,總撰《四庫全書》的紀昀,在他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記載他童年時在外祖父家觀看變戲法,在“土遁金杯”、“平地拔杯”等一類小節目後,魔術師把酒席上的一大碗魚,向空中拋去,魚和碗不見了,然後說:“魚在你們書房中書櫥的抽鬥裏,你們去取吧。”一找,果然如此。

“北京清末著名藝人羅文濤善於臨場發揮,能從身上變出十三個大碗之後,又就地變出高五、六尺的大夾竹桃花盆。這花盆原為庭院中的盆景,因夾竹桃枝條柔韌,易於折揉,被他臨時搬用,當場變出,傳為趣談”(《中國雜技》)。

中國第一本關於魔術的專著,是明代的《神仙戲術》,記載古代幻術二十多種,可惜此書已失傳。真正集中國幻術大成者,是清末唐再豐所著的《鵝幻彙編》,此後又出版了《鵝幻續編》和《鵝幻餘編》。他還試圖對所有的節目,進行分類研究,計有“手法門”(手彩)、“絲發門”(用線拉動機關)、“彩發門”(道具本身結構機關)、“搬運門”(物體移位法)、“藥法門”(類似化學幻術)、“符法門”(畫符念咒)。

鴉片戰爭之後,處國魔術隨著炮艦也進入了中國。英國人瓦納,是最早來到中國的高水平魔術師;接著,日本的“鬆旭齋”魔術團也來華演出……。中外魔術開始互相滲融,彼此借鑒,各生異彩。

“辛亥革命”後,我國的變戲法,分為“古彩戲法”和“魔術”兩大類。前者表演皆穿長袍,變的東西皆吊在褲襠裏,所以演員開始表演時無法隨便走動,隻能由助手拿來毯子半蓋在身上,然後暗自把吊在褲襠裏的金魚缸、銅火盆等一一拿出來後,才脫去長袍以示自已表演的無假。變魔術則全靠道具的輔佐。

至今,我國的雜技團裏,都擁有專業的魔術師,他們既變“古彩戲法”也變“魔術”。而在街頭巷尾,依舊活躍著民間魔術師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