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我們見識過不少口技大師,他們精於模仿各種聲音,把我們帶入一個個奇妙的境地。百鳥爭鳴;槍嘯炮響;江流瀑激;馬嘶車疾……不能不為之驚歎不已。
我國的口技,曆史悠久,堪稱世界一絕。
在《史記·孟嚐君列傳》中,記載孟嚐君欲逃離秦國,於半夜趕到函穀關,但關門未開。按規定,雞叫頭遍方能開關放行,孟嚐君的一個食客立即學雄雞啼鳴,引得各處的雞一齊唱曉,於是關門大開,使他們逃離險境。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則有吳廣學狐狸叫的記載,現在看來,皆屬口技範疇。
但口技真正成為具有表演性質的節目,成為百戲雜技藝術中的一種,則是在宋朝。宋徽宗時,每於他的生日農曆十月十二日,朝中必舉行慶典,“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大起居。樂未作,集英殿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所謂“效百禽鳴”,即指口技。“宋代口技大發展,一些出色的藝人,表演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口技,比如,劉百禽的《鳥叫》、文八娘的《叫果子》、方齋郎的《學鄉談》、薑阿得的《吟叫》等都屬於口技或口技性的表演”(傅起鳳、傅起龍《中國雜技》)。
明代稱口技為口戲,因為是通過聲音來展現戲劇化的情節:
“萬曆乙卯夏,於京師與客夜坐,仆子呼一口戲者至,頃之,忽聞壁後鼓樂喧奏,俄而聞犬吠聲,由遠而近,須臾大爭食,廚人呼叱之狀。又頃,則雞鳴聲,漸且曉雞亂唱,主人開籠,宛然母雞呼子,雌雄相引。忽而鵝鴨驚鳴,與雞聲鬧和,恍如從蔡州城下過也。頃之,又聞三四月小兒啼聲,父呼其母令乳之,兒複含乳而啼,已而咂咂作吸乳聲。聞者無不絕倒”(明·俞琬綸《挑燈集異》)。
因口技表演者隱於屏後、壁後、帳內,所以口技又稱為隔壁戲。“隔壁戲的內容大多數模仿《五子鬧學》、《合家歡》、《醉鬼歸家》、《夫妻吵架》等市井瑣事”(《中國雜技》)。
在清初,口技這一行,出現了許多明星,互相爭輝,十分炫目,如長州周德興、褚人獲師徒,維妙維肖模仿軍隊操練、放炮;陸瑞百學打擊樂;陳金方的各地方言……都十分膾炙人口。
口技表演的埸地和道具都十分簡單,“京城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前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清·林嗣環《秋聲詩自序》)。接著作者詳細地描寫了口技者所塑造的生活埸景:深巷狗叫,一個女人被驚醒,打哈欠,伸懶腰,搖動丈夫要說點親熱話。丈夫發出夢囈,不醒。女人依舊搖他,丈夫隻好與她說話,竹床哢哢直響。接著嬰兒醒了,丈夫叫妻子喂奶。兒含奶頭,女人拍著兒子。丈夫起床解手,女人抱起兒子把尿。大兒子被驚醒了,嘮叨不止,於是,“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皆備。”接著“高潮”來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犬吠”,火的呼嘯聲,風聲,搶奪聲,潑水聲,房屋倒塌聲,千百人的呼救聲,“無所不有”。而表演者不過是一個人,可見當時口技者的藝術已臻絕妙。
清末最著名的口技家叫張昆山,藝名“百鳥張”,善仿百鳥之聲,《清稗類鈔》中載有他的事跡,近代的口技家都尊他為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