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馬耍解(1 / 1)

馬戲是我國傳統百戲之一。在三千年前的《周禮》中就提到了馬戲表演;漢代的《鹽鐵論·散不足篇》及張衡的《西京賦》中,都有關於馬戲的文字。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北邊的突厥便大軍進犯長安,直抵城外渭水便橋。久經戰陣的李世民從容率軍到達橋南,與敵軍森然對陣。突厥見此陣勢,隻得求和,雙方在便橋結盟。宋代遼國的畫家陳及之,根據這個史實,畫了一幅《便橋會盟圖》。圖中描畫了結盟時軍中的馬術表演,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唐代邊塞民族馬上技術的高超:“開闊的廣場上,18位突厥裝束的騎士,短裙長靴,英姿勃勃。隊伍在急進中,整個隊形正由一字長形陣變成圓陣形,每個演員都在馳奔的馬背上表演著不同的騎術動作……”(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明代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第90回《來旺盜拐孫雪娥,雪娥受辱守備府》,寫西門慶死後,其妻吳月娘帶領眾妾為之超度,去城外廟中進香路遇之事:“月娘、眾人躧著高阜,把眼觀看,隻見人山人海圍著,都看教師走馬耍解。”“在杏花莊大樓下,看教師走馬賣解,豎肩樁,隔肚帶,輪槍舞棒,做各種技藝玩耍,引來許多男女圍著哄笑。”

“走馬耍解”,又稱“走馬賣解”或“走解”,指的都是馬上雜技(馬戲)。“解”,即“解數”,原指武術套路。“演習得踢打溫柔,施逞得解數滑熟”(元·關漢卿《鬥鵪鶉·女校尉》)。

馬戲,原來自軍中騎兵習武之術,故有“解數”之意。《東京夢華錄》中寫到在寶津樓為宋徽宗所表演的馬戲:一人執旗於前,二人馳馬繼出,呈藝於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翻騰跳躍,矯健快捷,名之曰“走驃騎”。

明代的《朝野金載》中說:“一手提鞍橋,雙足直立,捺蜻蜓者(倒立於馬上)。”《西河詩話》中,記錄馬術雜技有“舞子投井”、“秦王立彈”、“道旁抬芥”、“鐙裏藏身”等節目。《金瓶梅》中所說的“豎肩樁”就是“捺蜻蜓”,即“馬上倒立”;“隔肚帶”,類似於“鐙裏藏身”;“輪槍舞棒”,即馬上的武術表演。

“據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記敘,當時的馬術解數,共有24種,如人馬並馳;在飛奔中直立、倒立;手握馬的鬃毛躍過馬身,左右彈跳;從奔馬上跳下來,拾取地上的馬鞭,再飛身躍上;還有鐙裏藏身、馬尾馳贅等等。跑馬賣解之人,除了表演馬術之外,還常常把彈丸之技與之並在一起表演”(聶傳學《百戲奇觀》)。

後來,江湖上走馬賣解的藝人多為女子充當,山東河北兩省尤為盛行。曆代農民起義中的巾幗英雄,如唐賽兒、王聰兒、馬三娘等,均有過走馬賣解的經曆。李自成軍中的紅娘子,也是一位走馬賣解的女藝人。

在清末明初,稱之為“北平馬戲”的,此中演員滿族人、蒙古族人為多,表演的節目有“獨站雙馬”、“馬上倒立”、“騎馬鑽火圈”等,極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