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當,在北京稱之為鋸碗匠或鋸缸匠。所謂“鋸”,是指用銅片和鐵片所製成的騎馬釘形狀的鋸子,作固定之用。而在湖南一帶,則直呼為補缸匠或補碗匠。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出花鼓戲《王大娘補缸》,描寫一個補缸匠和王大娘之間的喜劇場麵。補缸匠出場時有幾句台詞非常誇張:“去年怪事少,今年怪事多,板凳爬上壁,燈草打爛缸。”
匠人肩挑一付擔子走街串巷,一頭是一個帶有抽屜的小木櫃,小櫃上麵放著鋸碗鋸缸用的竹弓子,並有一個支架,上掛銅製小圓盤,用鐵鏈懸係著。銅盤兩邊各拴一個小銅碗,走動時,兩個銅碗碰撞作響,可以代替吆喝。擔子的另一頭放著小木凳,是供匠人坐著幹活的。匠人的主要工具為:金鋼鑽、小鐵碗(扣鑽頭用)、小鉗子、小錘子、白灰盒以及裝各種規格鋸子的小鐵盒。
缸、盆、碗哪怕摔成幾片,匠人先把碎片拚接後用繩子反複紮緊,再用弓子和金鋼鑽,沿著裂縫兩邊鑽出小孔。這就是俗語說的:“沒有金鋼鑽,不敢攬細瓷活。”鑽孔後,接下來是釘鋸子,鋸子橫跨裂縫,一路排過去,把碎片釘得牢牢的,再經一番精細的敲打,又平整又光潔。最後一道工序是用油灰把裂縫抹一遍,就絕不會漏水了。
一些大戶人家的貴重瓷器壞了,也往往請匠人修補。
今天,在一些大博物院,文博專家也常運用這種拚接修補技術,使破碎了的古瓷器複原。隻是再不用鑽孔、釘鋸子,而是用一種特製的膠水粘合,可以做到不露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