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國城鎮的住房建設熱火朝天,一個個住宅社區如雨後春筍般齊刷刷地冒了出來,人們紛紛告別低矮、簡陋的老式平房,住進一棟棟高樓大廈。搬家成了一件既喜慶又繁忙的事,於是,代人搬家的行業,在沉寂了許多年後,又興旺起來,報紙上刊登廣告,大街小巷張貼廣告紙。這些搬家公司,人、車俱備,搬起來又快疾又安全,極受人歡迎。
搬家公司最早發端於清末開埠後的上海,當時叫搬場社或搬場公司。之所以產生這樣一個行業,是因為上海人搬家的頻率高,有求必有供,是市場需要使然。“首先舊上海市區畸形發展,市中心寸土寸金,為造大樓和商店,原來的老房子必須拆除,這就引起了很多住戶要搬家;其次,1937年1月28日,日軍發動‘1·28’淞滬戰爭,戰鬥持續了33天,炮火逼迫大批市民搬場避難。不久,1937年日軍又占領上海,無數難民又紛紛進入租界,同時外省市也受這種影響,而逃難進入上海;再者,受不住‘二房東’的逼迫而搬家”(藍翔·馮懿有《搬場公司》)。
這種大規模的搬遷,必然導致搬家行業的應運而生。在當時的上海有幾十家搬場公司,每個公司也就一輛小卡車、幾個工人,講好價錢,約定時間,即來操作。因上海的住房,一般樓層矮,樓道窄且堆放東西,更顯得擁擠不堪,那些大型家具、大木箱等東西無法搬上搬下。但這些工人卻能操作自如,他們卸下房間裏的玻璃窗,用繩子把大件東西從窗口吊上吊下,爾後再搬上汽車。戶主與搬場公司往往有協定,損壞了東西必須賠償。
在舊時代北京的搬家行業中,有一種專門搬運小件東西的苦力,叫“窩脖兒的”,即用自已的脖頸作為載體,故有此稱。“因嫁娶、搬家運送東西的事兒經常有,為了不致損壞東西,又省車錢和勞力,找‘窩脖兒的’人家還不少呢”(《舊都三百六十行》)。
幹這種活的人,都身強力壯,不惜用脖頸來承受上百斤的重量,穩穩地步行十數裏或更遠的路程,不搖不晃。沿途不能抬頭,也不能放下來休息,更不能去大小便,其難度可想而知。他們的工具,隻是兩塊結實的木板和幾根繩子。他們把所要搬走的東西,比如箱子、瓷器、鏡台、臉盆、瓶瓶罐罐,經過周密的安排,或歸攏,或疊放,然後細致地捆綁,再用木板托起放在低下頭後的脖頸上。從此刻起,就不能抬頭了,一直要到目的地卸下東西後方能抬頭休息。由於長年累月地在脖頸上承受重物,脖頸那塊地方便磨出了包著一層厚繭的大肉疙瘩,嚴重的連頭也不能抬直。即便如此辛苦,工錢卻少得可憐,他們屬於身處底層極為可憐的人。
有一首老《竹枝詞》,曾這樣描寫他們的苦況:
勾背窩脖載重行,
饑寒家小時在心。
馬牛不似餘辛苦,
最怕傾斜破碎聲。
走州過府燈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