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燈心草是什麼東西,更沒見過走州過府叫賣燈心草的小販。
燈心草,又名燈草,質地白而輕,吸油性強,可作點燈之物,可作蠟燭的芯,在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過它。
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設“燈心草”專條,“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將為席。……蒸熟待幹,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於剝取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燈心草,是一種多年生的沼澤草本植物,莖直立,單生,細柱形,葉片退化,花序側生於莖上,成傘狀或複傘狀,夏季開淡藍色的花。燈心草的莖可以造紙、織席、編草鞋,入藥;蒸熟後取出的“莖髓”,用於點油燈,光線純和。
燈心草氣味甘、寒,無毒,李時珍說它主治“五淋,生煮服之。敗席煮服,
更良”,此外,還可治“陰竅澀不利”,“止血通氣,散腫止渴”。
燈心草燃成的餘燼,常結成燈花,並爆裂出火星,古人稱之為喜兆,“昔陸賈言燈花爆而百事喜,《漢書·藝術誌》有占燈花術,則燈花故靈物也”(《本草綱目》)。唐代詩人杜甫在《獨酌成詩》中說:“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燈草除產於江南澤地之外,還盛產於川東地區的淺丘陵地帶,其中墊江、長壽、嶽池、廣安四縣是有名的“燈草之鄉”。川東燈草的主要集散地是萬縣。大量的燈草被從事長途販運的燈草客收購後,再結隊而行,穿州過府去叫賣,形成一個特殊的行業。“他們頭上包著幾尺長的粗白帕子,右耳朵邊吊下三四寸長的帕頭——這是他們的同行標記。憑此可以在全國各地找以自已的老鄉和同夥。他們身穿對襟汗套或滾身衣,腳著稻草鞋或淺耳子苧麻草鞋,肩上披著一個結染白花的藍布褡褳,裏麵裝的是錢鈔和食物。腰間纏一根粗麻繩子,上麵別著一根兩尺多長的煙杆。手裏舉著一根長竹竿,上麵掛著幾大團白花花的、亮閃閃的燈草,以濃重的四川口音在那裏叫賣”(熊大容《燈草客》)。燈草客挑著大捆的燈草,靠著一雙腳走州過府,最遠的可到內蒙、東北。風風雨雨,山高路遠。長時間的離鄉背井,燈草客在外生病、死亡者,比例極大。燈草客大多一年出川一次,返川時往往采購一些起藥材、皮貨等回來銷售。
在產地,一擔燈草隻值兩擔穀子,合二十來塊銀元。販到兩湖、中原地區,可增值幾倍甚至十幾倍;運到江浙、長城地區,則可增值四五十倍。因此,盡管有千般辛苦,燈草客依舊前仆後繼,成為名副其實的光明使者。
清代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寫過一首《燈草翁》的詩,描寫了一個賣燈草的老者的艱難生存境況,最後連半間棲身的破屋,也被官府奪去,讀來令人淒然淚下。
在今天,連僻遠的鄉村都用上了電,再無人用燈心草點油燈了,它隻存在於中醫所開出的處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