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擦皮鞋(1 / 1)

現在城裏的飯店和劇院門口,大街和廣場旁邊,從事擦皮鞋這個行當的人比比皆是,大多是從農村來的女性。一個小木箱,裏麵放著鞋刷、鞋油、擦布,既可當自已的坐凳,又可讓客人擱腳;一個小竹靠椅,供客人安坐。行頭簡單,技術也簡單,成本自然低廉,初入城市無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往往操此業謀生。擦一雙皮鞋,收費一元,主客兩歡。

我們常從描寫舊時代生活的電影和電視中,看到街頭擦皮鞋的場景,便知這是老行當了。擦皮鞋最先興起於“十裏洋場”的上海。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外國侵略勢力的脅迫下,不得不應允在上海設立英租界。從此,上海灘便成為名副其實的“冒險家的樂園”,洋人蜂擁而至前來開辦形形色色的洋行。因有洋行,便在本土出現了買辦階層。他們身著西裝,腳蹬皮鞋,耀武揚威地走在這塊充滿誘惑力的土地上。

在當時,生產於英、法等國的皮鞋,不遠萬裏運到上海,再放在洋行裏出售,其價格自然昂貴。一般的中國民眾不可問津,購買者主要是洋人、買辦和本土的顯貴。

這些穿皮鞋的人,當然不會自已去上油擦拭,在家有傭人代勞,但出外辦事皮鞋髒汙,必須有擦鞋者為其服務。

上海最早從事擦皮鞋的,主要是無業的遊民和靠乞討為生的少年兒童。當時有些乞丐頭,發現了這個“商機”,便找來一些破木箱,在木箱上釘上擱腳的支架,再買來鞋刷和鞋油,拾來一些破布,強迫他手下的這些無家可歸、無處覓食的人上街擦皮鞋,所賺的錢一律上交,獲得的報酬是每天喝兩頓稀飯。

後來,一些失業者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但在上海,丐幫各有劃定的地盤,不容他人染指。這些不是“幫口”的擦鞋者,不得不交一定的“保護費”,否則就會被搶去行頭,或遭到毒打。

以後,因穿皮鞋之風慢慢浸染到一些發達的城市,擦皮鞋這個行當也就隨之普及。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稱之“為剝削階級服務”的行當,基本上銷聲匿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又起死回生,重新出現在街市之中。更讓人欣喜的是,一些大城市,如成都,出現了專門的“擦鞋店”,裏麵有舒適的座椅。擦鞋工穿著工作服,不再勞作於露天,日曬雨淋全無需慮及,按月拿工資。

我的一位文友寫了一首《擦鞋者》的小詩,對他們於以歌頌:

雙足奔忙去複來,

君鞋賴我拭塵埃。

風雨晴和渾不誤,

前途無限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