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少一雙明哲的睿眼,又不是佛教徒,遊完四大佛教聖地,可能感覺九華山是不咋的。說實話,光論自然景色,較之峨眉、普陀,將九華和五台貶為山色庸碌之輩,算不得過分。峨眉山巍峨峭拔,秀冠天下佛山,更有佛光在諱莫如深的千穀萬壑偶露崢嶸,顯赫顯靈。普陀山得益於海的福祉,海天一色,沙灘爍金,雖有東海時常興風作浪,卻不給置身島嶼的人造成岌岌可危的感覺,彰顯觀音道場非同尋常的玄秘與安詳,實為一大神化奇觀。
然而,九華山擁有1200餘年的道蹤佛跡。李白三跋此地,詩興大發,饒有雅興地把“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附庸大唐的新羅國高僧金喬覺迢迢趕來,卓錫九華,化身為“大願”的地藏王。從和尚升華為菩薩的明代無暇和現代大興、慈明等肉身菩薩,對九華山情有獨鍾,在此棲身安魂,直至涅槃升天。九華山,以其不招人耳目的庸狀常貌,贏得“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美譽而蜚聲中外,個中自有深不可測的奧妙和玄機。
懷揣這樣一份因果疑雲,繼2002年5月之後,我於2010年10月再度登臨九華山,試圖深入探個究竟。有前車之鑒,此駕自然少了直觀的漫遊與玩賞,多了理性的觀察與思考。看碑文,翻畫報,谘問當地人士,注意宏觀整體地貌。漫過半天又小半天,我漸漸撥雲驅霧,禪破迷離的表象,窺見九華山的些許端倪。當我觸摸到真諦入口處的時候,不得不被詩仙、先哲和高僧們的慧心慧眼所折服。是的,縱使剔除以佛祖為主旨的人文因素,天然的九華山也絕非等閑之輩。在我看來,九華山的自然景觀可以囊括為八個字:仙境內隱,無景即景,可以提煉成最扼要的“藏鋒”二字。其實,九華山是有著非凡的大勝景的,隻是這個勝景遊離於自己的寺院本體而已。
隔閡一條大峽穀的北首,橫亙著一群姿勢壯美、氣勢豪邁的山脈,主峰天台山傲立其中,徑奔雲霄,拋下“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倨傲一說。從九華街攀援天台山約15裏山路,途中形形色色的小景點一路隨行,應接不暇。汗液淋淋,氣喘籲籲,終於登頂天台主峰,滿目的景象會讓你胸臆頓開,疲態全消。四周奇峰呈浪,南國的天地間一片雄渾,清冽的山風鼓起陣陣鬆濤,猶如仙女伴隨著天籟的音樂翩躚起舞,讓人眼花繚亂,醉癡直如夢幻。岩狀千姿百態,大可窮盡你豐富的聯想。岩石的色素則大同小異,被陽光曬得黝黑黝黑的。有一塊巨石鑿著“非人間”三個字,遊覽至此,恍惚體驗到夢境頻頻出現的騰雲蓬萊仙境的奇妙感受。據稱,在九華山的姊妹山天台峰看日出,瑰麗景象絲毫不遜於泰山的日觀峰。
置身於更加廣袤的空間,九華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北瞰長江,南峙黃山,東監太平湖,在雨水充沛的皖南中部山區隱隱綽綽。攀上十王、七賢、天台三座巔峰,長江如練,依稀可見,黃山似玉,赫然在目。九華山轄歸安徽省池州市,朝西拓展過去是湖北,往南直驅下去是江西,向東延伸到不遠處,一南一北則係江浙兩省。扼言之,九華山三路依次展開,均屬於國內人居最稠密的區域之一,佛門的香火甲冠寰宇,當在情理之中了。
九華山的天然蔭翳與人文隱逸相映成趣。作為佛門聖地,人文的隱逸自不待言,真正的出家人從大的地水火風四大皆空,到小的形色聲味四大皆空,走的原本就是一條出世歸隱之路。還有不達而隱的準隱士李白之流,鄙棄爾虞我詐、蠅營狗苟的官場,落拓江湖,隸屬於遊仙式的隱士。天然的蔭翳則是筆者經過細觀慎察、苦思冥索後凝結而成的結晶,不得不嚼上一番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