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無缺賀蘭山(1 / 2)

去西夏王陵,必經聞名遐邇的賀蘭山。2010年元月,我在西安開會結束後,先西征寧夏,後北伐內蒙,與十來個同事一路熱絡同行。憑吊西夏王陵,觀賞著名作家張賢亮籌建的鎮北堡西部影城,是行旅寧夏的兩大主打項目,賀蘭山恰好盤桓在兩地的中間,有幸納入我這個千年前祖籍北方的炎黃後裔的視線。

隆冬時節,大西北古墓、平川、沙丘被皚皚白雪裹挾著,偶爾裸露出斷垣殘壁的肩胛和關節。我們參拜完擁有九座帝陵、二百多處陪墓的“東方金字塔”——西夏陵寢,繼續朝西北拓進,去參觀一度被美譽為“東方好萊塢”的西部影視城。午後的旅途最容易馬疲人倦,同伴們耷拉腦袋,輕撥鼾聲,無一雙眸子仍在放光。我則不然,睜著孩子般好奇的眼睛凝視徐徐掠過的遠景近狀。這是一種積習,每次寄旅陌生的異域,靜如處子,不事搭腔調侃,兩眼緊盯窗外,唯恐有一絲半縷奇情異景,瞬息間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更何況現在是身處馳魂攝魄的古國疆、古沙場呢。

大巴車啟動未幾,整體平川曠野、具體廢墟起伏的戈壁灘上,猝然迎來一大撥巍峨壯觀的群山,以雷霆萬鈞之勢、萬馬奔騰之態,氣勢洶洶地向我們直撲而來。“呀,這叫什麼山?”我幾乎是發出尖叫,一下子驚醒大半車廂的瞌睡蟲,唯一清醒也必須清醒的銀川司機睃我一眼,平靜地告訴我:“這叫賀蘭山。”哦,賀蘭山,這就是賀蘭山,這就是西北三大山脈中(祁連山、昆侖山、賀蘭山)最悲愴、最迷惘、最令我魂牽夢縈的一道脊梁!

臨行前查過寧夏資料,賀蘭山平均海拔2500米,主峰敖包圪墶3500餘米,高聳入雲,為寧夏境內第一高峰。山脈呈南北走向,長270千米,寬約30千米,山體東側氣勢恢宏,峰巒疊嶂,向東可瞰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西側坡不陡,地貌相對平緩,山尾淹沒進了內蒙的阿拉善高原。我對機械刻板的地理概念和枯燥空泛的曆史數據趣味索然,也無意去博聞強記。但我對篆刻著時代脈絡、曆史滄桑的地理感觸極深,庶乎過目難忘。賀蘭山緯寬經窄、東陡西緩的山貌特征,早就烙在自己的記憶裏。可是,我們分明置身於山脈的西翼,眼前的景象令我大惑費解:整個山體聳壑昂霄,拔地而起,毫無矮塬平坡的鋪墊,懸崖峭壁形如刀削,似有鬼斧神工的砍痕斫跡。如此狀貌,何來“東陡西緩”這一說辭呢?

目前的賀蘭山西部依然雄偉峭拔,猶如巨擎成一道大屏障。被我吵醒的寧夏同僚,款款道出個中緣由。賀蘭山東西之間盡管相對狹隘,但最開闊的地帶也有60華裏開外,我們的方位隻是偏西,而不是正西首的邊緣。由於地處西北高原,又是降雨量稀缺的沙丘地貌,山脈原先相對平緩的腳脖子、腳板背,逐漸被日積月累的沙塵給淹埋,不再裸露在外,使岩麓以上部分突兀陡峭起來,顯露出壁立千仞、高聳入雲的磅礴氣勢,與昔日的崢嶸歲月巧妙糅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