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的類型很多,基本類型可以分為互聯網新媒體、手機新媒體、數字電視新媒體。互聯網新媒體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各種新媒體形式,包括各種網站,博客、播客、維客,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網絡報刊等。手機新媒體是以手機為接收終端的媒體形式,包括手機短信、手機報、手機電視等。電視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電視基礎上的新媒體,包括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與戶外新媒體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形式的新媒體,比如MP3、MP4等移動新媒體,還有的學者把掌上數字遊戲機等也看做新媒體。不過,這些新媒體要成為新聞媒體還尚待時日。
第一節 互聯網新媒體
一、互聯網成為“第四媒體”
互聯網是一個由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獨立運行和管理的計算機網絡組成的世界範圍的巨大計算機網絡——全球性計算機網絡。組成互聯網的計算機網絡包括小規模的局域網(LAN)、城市規模的區域網(MAN)以及大規模的廣域網(WAN)等。互聯網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係起來,人們可以與遠在千裏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絡委員會”(FNC:The 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通過了一項關於“互聯網定義”的決議——聯合網絡委員會認為,下述語言反映了對“互聯網”這個詞的定義。
“互聯網”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係統:
(1)通過全球唯一的網絡邏輯地址在網絡媒介基礎之上邏輯地連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其他協議基礎之上的。
(2)可以通過“傳輸控製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他接替的協議或與“互聯網協議”(IP)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享受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這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的,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是全球性的,互聯網上的每一台主機都需要有“地址”,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則(協議)連接在一起。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製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的。從一種狹義的、小範圍的、局部群體內的媒介,互聯網如今已經變成了一種廣義的、寬泛的、公開的、對大多數人有效的媒介,全球性成了一個“平坦世界”的信息資源共享平台。互聯網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簡單快捷的通信與信息檢索手段,更為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
華中科技大學鍾瑛將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95年1月以前,是互聯網萌芽到初步成形階段;第二階段,1995年初至2000年中旬,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次高峰;第三階段,2000年中旬至2003年底,是互聯網發展的低穀;第四階段,2003年底至今,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二次發展高峰。其次,她認為,我國互聯網發展十多年的曆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從最初刻意地模仿美國模式,到發現中國特色的網絡運營模式,其所顯示的主要特色與競爭趨勢可以從四個方麵來進行分析:商業門戶網站的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垂直網站在特色定位上搶占陣地,電信運營商進行業務多方位拓展,媒體網站在回歸與開拓中努力轉型。
2006年9月23日,中國工程院宣布,我國已經率先在全球建成第一個純IPv6網(下一代互聯網),該網絡目前已經連接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鐵通等國內主要網絡運營商。IPv6主幹網的傳輸速度達每秒2.5G至10G,是各國現有第一代互聯網速的100多倍。
互聯網如今已成為最主要的新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把互聯網正式列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出現的“第四媒體”。2006年網絡新聞作品正式進入中國新聞獎的評選範疇,對於網絡媒體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獎勵,更是對經曆十多年發展的網絡媒體“主流”身份的認可。它表明網絡媒體在新聞事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是對新聞事業的促進和發展。人民網的評論《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新華網的網絡專題《網民感動總理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集聚了新聞性、重要性、互動性和網絡特色等多項突出優點,形式多樣,為中國新聞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