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閔大洪將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1995年至1998年,網絡媒體步入中國傳播領域。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報紙、雜誌、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上網,以電子版、網絡版為基本形態,這是中國網絡媒體的初級階段。(2)1998年底至1999年,商業門戶網站涉足網絡新聞傳播領域。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於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變化——門戶網站的出現,特別是門戶網站涉足網絡新聞傳播,對國內以往的新聞和信息傳播格局給予巨大的衝擊,奠定了門戶網站在網絡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領先地位。(3)2000年至2001年,黨所領導的網絡媒體體係形成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在黨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聞媒體網站迅速增加實力,形成綜合性新聞網站形態,同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重點新聞網站陸續建立,形成了黨所領導的網絡媒體體係,建構起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的基本格局,網絡新聞傳播法規建設及相應的管理機構的設立亦同時起步。(4)2002年以後,網絡媒體成為中國重要的傳媒形態。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特征是:不少新的傳播形態開始出現(如博客)、新聞網站隊伍進一步壯大、門戶網站開始贏利、寬帶網絡和無線移動網絡開始普及、網上民意表達空前活躍……就規模和影響而言,網絡媒體已在中國傳播格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的媒體走向成熟的媒體。
二、博客、播客、維客
博客、播客、維客被稱為Web2.0時代的三劍客。
1.博客
“博客”一詞是從英文單詞Blog翻譯而來的。Blog是Weblog的簡稱,而Weblog則是由Web和Log兩個英文單詞組合而成的。Weblog就是在網絡上發布和閱讀的流水記錄,通常稱為“網絡日誌”,簡稱為“網誌”。Blogger即是撰寫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時候也被翻譯成為“博客”一詞,而撰寫Blog這種行為,有時候也被翻譯成“博客”。因而,中文“博客”一詞,既可作為名詞,分別指代兩種意思Blog(網誌)和Blogger(撰寫網誌的人),也可作為動詞,意思為撰寫網誌這種行為,隻是在不同的場合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罷了。
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通常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構成,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它可以是純粹個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對時事新聞、國家大事的個人看法,或者你對一日三餐、服飾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於某一主題的情況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領域內由一群人集體創作的內容。
簡言之,Blog就是以網絡作為載體,簡易、迅速、便捷地發布自己的心得,即時、有效、輕鬆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再集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
1994年,美國人賈斯廷·霍爾用HTML語言手動編碼網頁“Justin Hall"s Link”(www.link.net),世界上最早的博客日誌誕生。2000年博客開始進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但都業績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讓中國民眾了解到了博客,並開始運用博客。2005年,國內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業務,也加入博客陣營,中國互聯網開始進入博客的春秋戰國時代。2005年,全球博客數量突破1億,中國博客的數量在2005年呈井噴之勢,達到1600萬。短短十餘年的發展曆史,博客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成為一種流行符號、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木子美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網絡作家,以“下半身寫作”而成名。2003年6月19日起,木子美開始在網上公開自己的性愛日記,當時訪問量並不大。至8月某日,木子美在博客中記錄了她與廣州某著名搖滾樂手的“一夜情”故事,由此“一炮而紅”,迅速形成“木子美現象”。事發後,木子美曾迫於壓力關閉日記一段時間,但重新開放後,訪問量開始急劇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