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反搏治療心絞痛的療效觀察及護理
楊明鳳,(雲南省雲縣人民醫院內科675800)
體外反搏(簡稱外反搏)是一種無創傷性的輔助循環裝置。操作簡單,使用安全,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其反搏的原理:是用患者本人的心電訊號R波來控製觸發電子裝置,嚴格與心髒舒張早中期同步,機械的給予事先包裹在患者四肢及臀部氣囊,由遠而近地依次序貫充入一定量空氣,使氣囊相對應部位肢體產生一定強壓,迫使一定量的血液由四肢及臀部向動脈返流,使動脈舒張壓人為的提高,甚至超過收縮壓,特別是主動脈根部舒張壓的提高,迫使更多的血液流入冠狀動脈,在增加血流量的同時促進吻合支開放,使側支循環建立,而改善心肌供血,同時也增加了軀幹與頭部各髒器的血液灌注量,而在心髒舒張末期各氣囊迅速排氣,四肢及臀部壓迫解除,血管開放,等待下一個心動周期的來臨。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各國仍占首位,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生活質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現將10年來我科應用外反搏治療的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2例,冠心病16例,心絞痛21例,急性心肌梗塞5例,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年齡40-58歲,平均56歲。治療前心電圖原發丁、ST異常30例,外反搏治療後,95%以上病例症狀好轉和消失,69%以上心電圖改善或恢複正常,與全國統計的基本相同或略高。
典型病例:
例1,廖某,男,58歲,縣政協主席,因患冠心病,時常發作胸悶,心悸心前區絞痛-呼吸困難,曾多次入院搶救,於1988年10月首次第1例實施外反搏治療,1療程後,自覺全身明顯輕快,舒適,胸寬,呼吸通暢,睡眠改善,精力充沛,心絞痛消失,2療程後體力恢複很好,能騎自行車上路,以後每年反搏一療程,至今已9年時間,無再次發病,也未曾脤用任何抗心絞痛藥物。
例2,某,男,56歲,鄉幹部,因突然發作心前區壓榨樣疼痛,陣發性加劇,於1990年11月14日入院,心電圖示:竇性心律65次/min,V1~V,呈QS型,ST呈弓背型向上抬高0.3-0.45mV,輕度下移,LV,淺倒置,診斷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塞,經積極有效的搶救,病情很快得到控製,但心電圖缺血征象仍無明顯改善,1周後開始外反搏治療,反搏期間心電圖缺血征象逐日改善,3療程結束後ST恢複正常,深倒T波變淺淺倒T波轉為直立,壞死性Q波縮小乃至消失,半年後為鞏固療效,再次反搏2療程,患者體力完全恢複,經6年遠期;隨訪,無心前區不適感,心電圖複查無壞死性Q波存在。
2反搏的治療方法
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停用一切藥物治療每日進行外反搏1次,每次1h,12次為1療程,一般反搏2-3個療程為宜,以後每年鞏固1療程,療程前中後複查心電圖,作前後比較,觀察T、ST恢複情況。
3反搏的一般護理
3.1解除患者的一切顧慮和不必要的緊張,對初次接受反搏治療者,在反搏前先觀看其他病人的治療,同時介紹反搏的基本原理及優點,從而增加治療信心,主動配合治療。
3.2反搏前囑患者少飲水喝湯,進餐不宜過飽,並注意排盡小便,避免在治療中因尿急而被迫停止反搏。
3.3堅持反搏前後測量血壓並作好記錄,BP超過24/13.3kPa者應給予處理,待血壓穩定後再反搏。
3.4反搏開始啟,操作者要做到一看二間三聽四檢查:看示波屏上顯示的心電,充排氣信號,指脈波,心率,壓力看病人麵色和表情。問病人雙下肢壓力是否適合,聽反搏氣幸是否有節奏。檢查各氣囊套工作是否正常,有無漏氣等情況。
3.5反搏室保持安靜,冬天保暖,夏天降溫,反搏室內備置常用急救藥品及器械,工作人員必JR熟練各種急症的搶救技術。
3.6反搏結束後,讓病人休息10多分鍾方可下床,避免長時間肢體受壓而疲勞無力,站立不穩而摔倒。
3.7體外反搏治療操作及護理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治療能否順利進行和能否取得滿意療效,必須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4症狀改善情況442例患者反搏治療一療程後,除3例不到療程外,其他患者自覺全身症狀明顯好轉,胸悶消失,睡眠改善,精力充沛,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或消失,有19例患者在反搏過程中即能安然入睡。
5療效評價方法
5.1顯故日常活動無心絞痛發作,心電圖T、ST恢複正常,33例,占78.6%。
5.2改善日常活動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硝酸甘油用量減少1/2,T、ST有改善6例,占14.3%。
5.3無效反搏前後患者自覺症狀及心電圖無變化,3例占7.1%。
6小結
體外反搏是治療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新方法,從心電圖上可以看到,缺血征象迅速得到改善,T波由倒置轉為直立,ST恢複正常,壞死性Q波縮小甚至消失,獲得了用藥物治療不能達到的療效。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自覺症狀、胸悶、心悸,提高心排血量有比較好的療效,特別是遠期療效明顯優於藥物治療。體外反搏給冠心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途每,越來越受廣大患者的歡迎,目前隨著體外反搏治療的普及,適應證不斷擴大,應用更廣泛,日益顯示出新的應用前景,待於今後更多的實踐。
護理因素對高頻通氣治療的影響
付惠蘭(江西省九江市醫專附屬醫院一部內科332000)
髙頻通氣作為一種新型機械通氣方式已廣泛運用臨床。我科於1990年引進KP-I型開放式噴射呼吸機—台,對支氣管哮喘、慢支、肺氣腫、肺腦、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宭迫綜合征(ARDS)等118例病人實施高頻通氣療效明顯,對使用該機病人的病情觀察和護理積累了二些經驗,現就護理因素對高頻通氣治療的影響,淺淡體會如下:
1觀察不嚴密對高頻通氣效果的影響
1.1.循環係統觀察注意觀察心率、血壓和周圍循環情況。開始運用呼吸機病人血壓可能有所下降,心率增快。但隨呼吸衰竭好轉心髒循環功能改善血壓逐漸上升,心率可逐漸減慢。若血壓持續下降可能是通氣較大,正壓加重了心髒循環的負擔,或因血容量不足代償性酸中毒以及通氣過度原因所致。此時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每15min測量血壓1次,並做詳細記錄。
1.2呼吸係統觀察呼吸道通暢是改善肺泡通氣減少氣管阻力,提高呼吸功率,糾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瀦留的先決條件。臨床上我們通過病人口唇、皮膚的顏色來判斷缺氧狀況。根據患者的胸廓起伏來調節呼吸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調整呼吸比。如:用於肺氣腫病人呼吸比為1:1.5,此類病人一般有二氧化碳瀦留,相應縮短吸氣時間以減輕循環負擔,頻率可調至60次/min由於高頻呼吸機頻率高,靠氣道振蕩來改善潮氣量,故其效果要優於一般直接給氧。而用於ARPS病人呼吸比應大於或等於11,由於吸氣時間延長保持肺泡開放,提高平均氣道壓,故可改善彌散功能,改善通氣分布。通常采用呼氣末正壓通氣,可使呼氣末肺泡保持擴張,防止肺萎陷,減輕肺水腫,增加功能殘氣量和肺的順應性,減少呼吸功,有利於糾正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症。在臨床上用反比通氣治療ARDS雖獲得良效,但它對血液循環有一定影響。故需密切觀察血壓,心率並記錄24h出入量。因搶救ARDS重要環節是迅速解除水腫,應限製入量,在適當保持血容量的情況下,入量要少於出量,保持液體的負平衡。應配合白蛋白及利尿劑治療,我科曾搶救ARDS病人10例,隻有6例成功,成功率為60%。
1.3皮狀皮膚潮紅、多汗和表淺靜脈充盈經治療後減退,提示二氧化碳瀦留緩解。皮膚蒼白、濕冷,可能是低血壓、休克或代謝性酸中毒。在運用高頻通氣治療過程中,如出現表淺靜脈充盈,怒張,提示周圍靜脈壓增高肺循環阻力大,此時調低吸氣壓力或酌減吸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