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特稿(3)(2 / 3)

《新任命》的情節很簡單:一九五六年冶金部部長奧尼西莫夫調往北方吉什蘭國(虛構)任大使。奧尼西莫夫領導冶金工業幾十年,突然調到外事部門,一時很不適應。別克並未多寫他在國外的工作情況,主要寫他接受新任命時如何不知所措以及他對自己一生工作的反思。除書中提到布爾什維克領袖之一奧爾忠尼啟則與斯大林吵架,以及吵架後前者莫名其妙死亡的所謂敏感情節外,別克還特別指出蘇聯實行的“行政命令體製”對蘇聯經濟發展的危害。“行政命令體製”要求下級隻能堅決、準確執行上級的指示,不允許下級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看法。《新世界》決定發表《新任命》,申報報刊審查員批準。《新世界》有專門的報刊審查員。

如果他不能決定,可越級申請,上一級是中央宣傳部門的官員。如宣傳部門的官員仍無法決定,還可以直接找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紹羅。《新世界》為發表他們選定的作品,要通過層層關卡,而這些關卡往往不能輕易通過,要解釋、懇請、央求甚至爭吵。正當《新世界》巧妙地運作,文藝處處長紹羅即將點頭時候,別克這邊出了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奧尼西莫夫的原形是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冶金工業部部長捷沃相,斯大林的忠實信徒。捷沃相一九五四年訪問過中國。一九五六年捷沃相離開冶金工業部,派往日本出任大使,但很快就去世了。別克的《新任命》就是根據他的經曆寫的,不免受到真人真事的影響。這裏不得不提到作家法捷耶夫。捷沃相與法捷耶夫是礦業學院同班同學,法捷耶夫把他妻子調入作家協會。

法捷耶夫有過一段尷尬的經曆,而這段經曆又與捷沃相有關。貝利亞向斯大林彙報,西伯利亞某高校教師有項不用高爐煉鋼的發明,但專家鑒定後認為不可行。斯大林給捷沃相打電話,要他支持。“行政命令體製”立即發揮作用,何況是斯大林打來的電話,捷沃相無條件執行。捷沃相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同學。法捷耶夫覺得小人物與大專家之間的鬥爭是個好題材,決定寫成小說。法捷耶夫為此花費了很多精力。斯大林死後真相大白,原來發明是假的,國家浪費了幾億盧布。小說自然寫不下去了,這便是法捷耶夫未完成的小說《黑色冶金》。

別克不知道《新世界》找過紹羅,並且紹羅已經點頭了,想單槍匹馬打通報刊審查這一關。他覺得捷沃相妻子奧莉加可以助他一臂之力,因為她認識很多大人物。別克在書中為她丈夫捷沃相樹碑立傳,對捷沃相讚揚備至,奧莉加看過一定高興,審查機構看在她的麵子上不會否定小說。哪知奧莉加看完後氣得要命,堅決反對發表。奧莉加認為小說把捷沃相寫成隻會執行命令的機器人。別克不僅誣蔑了捷沃相也誣蔑了冶金業的千百萬職工。她確實認識很多大人物,但不是聯合他們幫助別克打通報刊審查機構,而是同他們一起千方百計阻撓小說的出版。她找到冶金部的部長,一起給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等人寫信,向中央抗議,堅決反對發表別克的小說。事情越鬧越大,紹羅為自己的點頭悔恨不已。紹羅是個非常謹小慎微的人,特別看重烏紗帽。所以敢點頭,是因為知道中央主管文化的書記傑米切夫支持發表。別克出於無奈,改寫了幾個段落,讓捷沃相在書中現身,聽取彙報,奧尼西莫夫就不會是他了。但別克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他把奧尼西莫夫的妻子,即奧莉加,寫得麵目可憎。奧莉加是作協的黨政幹部,以黨代表自居,思想僵化,待人傲慢,說話帶教訓人的口吻,作家都討厭他。別克把她刻畫得惟妙惟肖,凡是見過奧莉加的人,馬上想到奧尼西莫夫的妻子就是奧莉加。這是奧莉加最不能容忍的。作協領導人出麵向奧莉加解釋,捷沃相都出場了,可見主人公奧尼西莫夫不是捷沃相。

別克是個好人,別把他當成敵人。但奧莉加仍不依不饒。傑米切夫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不過是候補中央委員。現在需要更高一層的官員解決。中央宣傳部向書記處書記基裏連科彙報。基裏連科說:

“政治局關心冶金工人的情緒,他們每年給我們提供幾百萬噸鋼鐵。當然,作家們的情緒也值得關心。兩相權衡,不要發表。”基裏連科並沒讀過《新任命》,但從政治角度做出決定。此後沒人再提《新任命》了。《新世界》付出的心血再次付諸東流。別克一九七二年去世,沒能看到小說的發表。特瓦爾多夫斯基在他之前已經去世,沒能在《新世界》上發表《新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