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特搞(2)(2 / 3)

我期待青年朋友,想想孔子和他的之徒的“三綱”,想想魯迅向你們建議的當下的三個當務之急,冷靜地想一想:在當今之世,誰是可以信奉的?誰對於我們自己的生存和成長有益,有利?

二OO九年八月五日

江青與“文藝革命”

李潔非

上世紀,中國文藝屢興“革命”。很多著名的例子,文藝史必然講到。但是,有一場最大的“文藝革命”,自其壽終正寢以來,三十多年不載於史著,論文研討亦屬鮮有。所以如此,與它的“身份”有關。它由江青借政治之力,鼓吹、推動,並在其中充當“旗手”,“文革”結束後,被指為“陰謀文藝”,而“文藝革命”稱謂消失。

然而“文藝革命”的存在,是確實的。

一九七六年初,“反擊右傾翻案風”期間,也是“文藝革命”十年之際,江青等控製的寫作班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發表《否定文藝革命是為了複辟資本主義》(《人民日報》1976年3月6日),就“文藝革命”表述如下:

以革命樣板戲為標誌的文藝革命,對戲劇、文學、電影、音樂、舞蹈、曲藝、美術等,進行了深刻的改造,文藝在方向路線、創作思想、藝術形式、隊伍建設等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這個表述,明確、具體、完整。指出“文藝革命”有三大特征:一、以“樣板戲”為標誌;二、全麵涉及文學藝術所有門類;三、在“方向路線、創作思想、藝術形式、隊伍建設”四大方麵取得成果。三個特征是否成立,是否屬實,隻須揆以當年實際,即可驗明。對這場“文藝革命”的政治含義及性質,可另行批判,但它作為一項事實,卻不必回避。

江青出場

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一九六四年六月四日《對林彪關於部隊文藝工作的談話的批語》寫道:

江青閱。並於六月五日去找林彪同誌談一下,說我完全讚成他的意見,他的意見是很好的,並且很及時。

這個材料清楚地證明,毛澤東已經做出安排,讓江青出麵代表他介入文藝問題。這當然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跡象。

事情應追溯到一九六三年。這年十二月十二日,毛澤東在一份《文藝情況彙報》

上做出批示,指責“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部黨組立即檢查近幾年的工作,並於一九六四年三月下旬,決定在全國文聯和各協會全體幹部中進行整風。兩個月後,中央宣傳部寫出《關於全國文聯和各協會整風情況的報告》(未定稿)。毛澤東拿到後,又寫下第二個批示:“這些協會和他們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數(據說有少數幾個好的),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如不認真改造,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要變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那樣的團體。”

此即著名的“兩個批示”。薄一波曾說:“現在重新回顧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兩個批示是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可以合理地推斷,嚴厲批評文藝,是為即將開展的狂風暴雨式階級鬥爭運動服務的,此後,毛澤東繼續對文藝譴責,希望看到突破性的事態:“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他在同毛遠新的談話中說,文化部是誰領導的?電影、戲劇都是為他們服務的,不是為多數人服務的。八月二十日,我向毛主席彙報計劃工作方法革命化問題時,他又說:文化團體也要趕下去。

文化部可以改為‘帝王部’,最好取消。農村工作部可以取消,為什麼文化部不可以取消?十一月十六日,他在聽取三線工作彙報時插話說:文化係統究竟有多少在我們手裏?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或者是一半?還是大部分不在我們手裏?我看至少一半不在我們手裏。他甚至說:整個文化部都垮了。”(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把他們統統趕下去”的思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就提到過。文化團體“要趕下去”,文化部則“可以取消”

——實際上是要把現有文化戰線推倒、打爛,或者說,開展一場革命。

時任中宣部、文化部副部長的林默涵寫道:

一九六三年以後,我同江青的接觸多了。同江青打交道,本來應該是周揚的事,但他不願意管,要我同她聯係,我無法推辭。江青曾對我說,她不是以主席夫人的身份來管文藝,而是主席讓她來管文藝。(《“文革”前的幾場文藝風波》)“一九六三年以後”,“江青元素”突然變得活躍,主管文藝的官員發現不得不經常跟她打交道、接受她的來訪,而她則四麵出擊、指手畫腳、臧否是非……現在我們知道,所有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江青親口所說的“她不是以主席夫人的身份來管文藝,而是主席讓她來管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