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解釋,是“魯迅與孔子的比較研究”,沒有暗示褒貶取舍,是中性的。但是,這樣,不如幹脆加上“比較研究”四個字,消除歧義。可是,如果加上,理應擴大研究的內容,必得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等諸多和他們倆有關的方麵,才名實相符。而我,目前還不願意這樣麵麵俱到地評議。
另一種解釋是:“要魯迅,還是要孔子?”暗示褒貶取舍的趨向。於是,三十年來致力於破除“二元對立思想”,破除“非此即彼”的考量與選擇的讀者,就要提出批評了。他們要追問:為什麼一定要不是要魯迅,就是要孔子呢?他們倆不能並存,不能兼容並包嗎?是的,在不少方麵,他們倆的觀點,思想有相同、相近或相通的地方。魯迅肯定過,稱讚過,甚至讚美過孔子的“偉大”。但是,在根本特質上,是不能兼容並包的。魯迅參與革皇帝的命,終身極力維護辛亥革命的成果,維護革除皇權專製的、實行“共和”的民國,這和孔子的“君君臣臣”能夠兼包並容嗎?有所謂“創造性的轉化”一說,但三十年來,我並沒有看到教授學者論述“君君臣臣”如何“創造性的轉化”為現代民主的論述。新儒家所謂儒家和現代民主如何如何,那是新“儒僧”,新“道虛”。至於“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似乎更少有論述了。是不?
三十多年來,思想解放,提出了“二元對立”的思想問題。這大概是對於中國特色的辯證法——“一分為二”的反撥。所以有“一分為三”的哲學問題的提出,有“一分為多”的哲學筆記的記憶。
“二元對立”的思想,是一元與多元問題中的一個子問題。多元是客觀存在的。
自然是多元的,人類是多元的,社會是多元的。人本身的多元,產生人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多元的。文化的多元性,思想、觀點、學說、主義、道德等等都是多元的。不僅是多元,而且是多樣的。因之價值的多元性隨之而來。二元是多元中的一種;“二元對立”也是一種常態。是非,利害,對錯,愛憎,好惡,美醜,高尚與卑鄙等都是“二元對立”的。人,隻要保有自己的個性,就有獨立的自己的思想,獨立的愛憎,就有自己的選擇。選擇往往是一元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人的一生,常常發生“是,還是不”;“要,還是不要”的選擇。孟子清楚地闡述了這一點:
“孟子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告子上》)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就是“多元”和“多樣”。但在“百家”中人是有選擇的。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就是一種選擇,一種在儒家和儒家之外的根本特質的思想,即“為我”,還是“為君”;“兼愛”,還是“親親”的思想方麵,孟子就作出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這種選擇,不能責怪他的“二元對立的思想”,隻能批評他的選擇是否正確。
自然,“二元”並非必然對立。“二元”
之間有相當的空間。“革命”和“反革命”之間,有“不革命”;“左”和“右”之間,有“中左”,“中左偏右”。“二元對立”的選擇,必須審慎分析。
特別是對於“人”,又特別是對於“偉大的人物”,“偉大的思想家”如魯迅與孔子。他們思想豐富,複雜,涉及範圍非常廣泛。魯迅沒有研究過經濟,但魯迅在論及婦女的解放問題的時候,始終強調必須掌握“經濟權”,有獨立的經濟力量,在家庭有平等的經濟分配權利。孔子沒有研究過軍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日:‘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但孔子說出了一段至理名言:“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從社會、人文的不同方麵,以“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人”
的原則,思想豐富、複雜的偉大思想家,都是總有可取之處的,都是可以“擇善而從”
的。在這一方麵,魯迅和孔子也不另外。我是要魯迅,也要孔子的。
但是,在思想的根本特質方麵,即在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方麵,我是隻要魯迅,而不要孔子的。並且認為,凡是不願作奴隸的人,不願從家裏到社會甘願臣服他人的人,大概不會選擇孔子吧?我是信服魯迅的一個人。我也時時警惕自己對於魯迅是否“偏愛”而產生“偏至”。
孔子當今在我中國的複活,並且不是“乘桴浮於海”,不是隻有一個“由”跟隨著他,而是乘風破浪,舉國護駕,落戶世界各國,似乎真的要在彼岸開建“中華文化標誌城”的樣子了。然而,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麼?那個預言二十一世紀是我中華文化的世紀的長者,不是明確坦承“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門虎通》三綱六紀之說”麼!既然“三綱”是中華文化的“定義”,我期待今天的國學家不要“王顧左右而言他”,而直截了當地闡釋這“三綱”的內涵、意義、作用,對誰有利,為什麼今天還是治國的寶典,國家的“軟實力”?為什麼世界各國將會信奉孔子,並改弦易轍實行孔子和他的之徒的“三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