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說明,有“矛”就會有“盾”。因特網提供了以往沒有過的自由度,同時也隱蔽著同等的政治與經濟的控製,隻不過控製方式正在從硬性控製轉向以軟性的對話關係、對策關係為主。
如同我們說話中有語法的無形控製,但大多沒有感覺到一樣。
例如,除了財力外,用戶如果不會讀寫英文、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很難獲得網上“自由”;網上信息98%為英文,顯然也不能代表全人類文化。還可以再進一步從技術上說明,許多站點的控製軟件,可以強迫用戶看其廣告;電腦專家可以做到將他不喜歡的別人的上網信息內容全部刪除;政府也可以采用某些方法控製BBS(網上自由論壇);由把關人在網上設置障礙,一般人很難輕易繞開,等等。
關於用戶在網絡上擁有自由選擇權的問題,並不像有人說的那樣造成了“信息特權的崩潰”。《數字化生存》中,作者強調“數字化會改變大眾傳播媒介的本質,‘推’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一變而為允許大家(或他們的電腦)‘拉’出想要的比特的過程。”這種說法一時成為我國一些文章的時髦用語。從推到拉,確實提高了用戶的選擇權,但問題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因為用戶選擇的信息仍然主要來自大型的上網媒介,這些站點提供的作為用戶個人的頭條,都滲透著上網媒介的傾向。用戶的選擇權實際上隻是一種操作權。以前這些媒介發出的一千條信息也許隻有一個人看,現在發出的一條信息是用戶自己點的,針對性極強,既經濟又更有效果。用戶對上網媒介的意見,在網上可以全部傳送過去,但是得到媒介編輯的反饋機遇,比中彩票要小得多,所以談不上“心靈的接近”。
三、以人文精神理智審視網絡
許多關於網絡的文章和著作向人們推銷的觀念,諸如信息意識、未來意識、速度意識、科技意識、虛擬環境等。
具有這些“意識”未嚐不好,問題在於強烈的廣告宣傳色彩已經使這些“意識”變成了某種程度的準宗教,變成了信息崇拜、未來崇拜、速度崇拜、科技崇拜,而虛擬環境則被一些宣傳者自己翻譯為“靈境”,本身已帶有神秘色彩。
上麵批評的某些觀點當然有存在的權利,問題在於另外的較為冷靜的批評性意見要有對等的發表空間,使得關於因特網的輿論不出現過分的狂熱。我國目前對網絡的批評僅限於色情、黑客這兩個問題,觸及網絡的基本認識問題的批評很少。而即使在美國,也有寫得很好的批評性著作,可以組織翻譯出版。
國內學者的著作已有一些,但對它們的宣傳很少,大眾媒介上這類批評性的意見更少。如果公眾接觸的信息較為均衡,可以根據不同的意見得出獨立的看法,這將造就因特網在我國正常發展的良好的而不是狂熱偏激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