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關於平衡大眾傳播因特網宣傳的幾點意見(1 / 2)

寫於1999年初,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9年第16期。

近幾年,我國的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報刊和書籍)上關於因特網的宣傳較為集中,不少報刊從設置專欄擴大到設置專版、專頁,提供了最新的網絡科技發展的信息,這是有益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評價網絡傳播作用的驚人之語層出不窮,商業廣告、準宗教成分的內容與科學知識交織在一起,各種關於因特網作用的故事和神話沒有代表一般情況的價值。批評和分析這些現象的文章和著作雖然也有,但數量少,而且一些媒介出於利益的炒作,隻將這類內容作為各種網絡專頁的點綴,影響微小,從而在整體上形成一些關於因特網的並不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人們全麵地認識因特網,進而在我國以正常的心態發展因特網是不利的。

基於這種情況,建議黨的機關報和其他全國性的權威媒介,在以下幾方麵加強宣傳力度,以擺平已經失衡的關於因特網的輿論。

一、揭示各種關於因特網宣傳中商業廣告性質的一麵

目前我國出版的幾部這方麵的國外著作,例如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蓋茨的《未來之路》等,對它們的宣傳相當集中,而且全是一片讚揚聲,銷數也很大。這些書介紹了一些關於計算機網絡的知識,對於開闊眼界是有益的。但是作者們除了網絡科技專家的身份外,亦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網絡軟件和計算機的製造商,書的廣告宣傳色彩相當濃厚,揭示這一點很有必要。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科技專家和產品製造商們,有意無意地用一種未來的、虛幻的需求激發公眾的欲望,公眾則是被動的。因特網確實是當今最先進的交互傳播媒介,但要注意另一方麵,即網絡以及其他的現代產品,是少數科技專家和商人攪拌起來的一種時尚漩渦,他們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進行宣傳的。我們如果不從自己的實際財力和能力出發考慮問題,有可能為趕時髦而付出得不償失的代價。在宣傳方麵,我們需要營造的是關於網絡的平靜的輿論氛圍,不宜激發為一種時尚。

截至1998年6月,全國上網人數為117萬,自費上網的很少,多數(74.7%)是在單位上網,一周上網時間5小時以下者半數以上(53.6%,其中1小時以內的10.3%)。如今我國互聯網產業實際上是極少數人的熱鬧與大多數人的寂寞,是新聞媒體的狂熱與產業的困苦尷尬,是用戶的高昂代價與少量的信息收獲。如果更多的公眾了解這一點,那麼就會對於某些帶有商業宣傳的報道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二、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說明網上的“自由”

作為一種新的現代信息傳播途徑,因特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選擇和發出信息的機會。但是,以下一些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網絡時代,人人平等!”“真正為群眾打開了交流的大門”,“傳播權利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分享全人類信息資源”。“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完全成為真正意義上平等交流的夥伴——共享與參與共存”。“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信仰與思想,從未謀麵的人們在無限互聯的網絡上將心靈拉近。”“數字化科技可以變成一股把人們吸引到一個更和諧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