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試析因特網上的自由與民主(1)(1 / 2)

寫於1998年下半年,發表於《現代傳播》1999年1期。

在傳播科技的發展史上,一般地說,新的更為先進的傳播媒介,都會擴大人們傳播新聞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度。正是由於這種刺激,每當出現一種新的媒介,都伴隨著羅斯紮克描述的以下現象:“人們不止一次地把幸福、希望和對盡善盡美的想象寄托在偶然出現的新奇玩藝之上,……每一次發明在當時都具有同樣的地位,成為流行一時的進步象征”。如果以此評價目前關於因特網的輿論,那麼除了“偶然出現”這個判斷外,其餘的話是很適合的。

一、自由與控製共存的因特網

因特網令人激動的地方,除了可以提供近乎無限的信息,還在於它能夠自由選擇、獲取和發出信息,限製似乎尚不存在。在到目前為止公眾可以借助的傳播工具中,電腦的網絡傳播提供了新聞與言論的最大自由度,並且對傳統的傳播體製和觀念造成衝擊。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這樣的評價:“人們在這裏不必閱讀來自一個信息源的消息,不必說一個話題,不必受編輯、新聞出版機構的控製,不必擔心自己的言論是否離經叛道。一句話,網絡使少數人壟斷信息和文化的聖人時代宣告結束了!這正是網絡對傳統信息和文化傳播方式的衝擊。”“作為新的大眾傳媒,因特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論多樣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的機會。”還有一些更加鼓舞人心的評價:“傳播權利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分享全人類信息資源”。“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則可以完全成為真正意義上平等交流的夥伴共享與參與共存。”“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信仰與思想,從未謀麵的人們在無限互聯的網絡上將心靈拉近。”“數字化科技可以變成一股把人們吸引到一個更和諧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動力。”在這個時候,我覺得傳播學批判學派應當發揮製衡作用。其實,問題的實質就如德國批判學派的哈貝馬斯(J.Habermas)所說:“科學技術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製的合理性,即統治的合理性。”有“矛”就會有“盾”,因特網提供了以往沒有過的自由度,同時也隱蔽著同等細膩的政治與經濟的控製,它離“真正”意義的自由與平等,距離還相當遙遠。

(1)最明顯的限製是,並非所有人都有財力和能力上網,盡管商業宣傳常說“價格相當低廉,隻要敲幾個鍵就行”,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即使在美國,上網用戶的絕大多數屬於中上層社會。即使上了網,其中能夠有錢拜訪所有美國站點的用戶極少,因為許多站點收費高得驚人。

用戶的能力是更大的障礙,不會讀寫英文,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同樣不可能獲得網上自由;網上信息98%為英文,顯然也不能代表全人類文化。有人說:“網絡以及其他現代時尚產品其實是一小撮專家、商人攪拌起來的漩渦,而時尚追逐者就在這漩渦中享受暈眩的快樂。”這也許說得過了,但可以提醒人警惕其中的商業炒作因素。

(2)技術上對網絡的硬性控製暫時未跟上,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因特網是一個自由主義的樂園。這隻意味著權力組織尚缺乏管理經驗,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管理能力。因特網給權力組織出了個難題,可能暫時削弱了控製力量,但從長遠看,硬性的控製會以同樣大的科技手段實現,技術上獲得自由和從技術上予以控製,從來是身影關係。歐洲國家正在從技術上封鎖色情和法西斯信息,既然可以一定程度做到,當然這種技術也可以為專製國家提供封鎖不同政見的手段。

局部的事件已經層出不窮。首先,上網公司可以有權切斷用戶的線路。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對夫婦把廣告貼到了幾乎所有BBS上,遭到信息炸彈的反擊,這侵犯了當地因特網供應商的利益,於是他們的賬戶被關閉。

其次,就如蓋茨(B.Gates)所說:“軟件平台公司可以完全控製住信息的顯示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跳過廣告不看,廣告公司便一錢不值。對此,信息高速公路將提供多種解決辦法。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利用軟件來解決,這種軟件可以讓顧客把除廣告以外的所有東西‘快進’過去,卻用正常的速度播放廣告。”顯然,這種技術可以強迫用戶看某種信息。

第三,由於因特網在不少國家的入口是被國家控製的,眾多的BBS被稱為自由論壇,但是隻要當權者認為某個論壇可能會帶來麻煩,就可以指令本地因特網的上網公司關閉掉。即使平常,也可以安排專人檢查。如一位在電腦網絡公司上班的人寫道:“我每天的編輯任務就是查看網絡論壇裏幾萬網友的言論,是否都符合四項基本原則。”是不是有效是另一回事,這是一種控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