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大眾傳播理論如何麵對網絡傳播(2)(1 / 3)

與傳統媒介不同的是,用戶在使用因特網得到滿足的過程中,形式上是主動的,實質上又相當被動。他們對網絡的需求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科技專家和信息商人用未來的、虛擬的超前需求刺激出來的,這個過程循環往複,“需求滿足”的螺旋越來越大。這種情形在研究用戶選擇和接收信息時,需要考慮在內。

2.發布信息和發表意見者研究。

麵臨因特網的傳播,傳統的大眾媒介工作者的作用將發生一些變化。密蘇裏新聞學院的布魯克斯就此寫道:“現在所有的媒介在時間和空間方麵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未來數字化新聞媒介將不會受到限製,它們可以提供接近所有電訊信息的通道。這樣,新聞工作者作為把關人的作用將減小(willdiminish)

。另一項是關於現有媒介議程設置現象的諸多討論和研究。在當今的社會,新聞工作者決定什麼是重要的,每天媒介所決定的大多數信息轉變成公眾的焦點(和政府必須作出的反應)。當我們轉而進入新媒介的空間時,值得人們思考的是這種角色能量的減小。由計算機解放了的媒介沒有頭版,也沒有頭條,因為新聞工作者自己將不再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媒介設置公眾議程的作用很可能會減小(likelytodiminish)。有些人希望消費者們正確評價媒介的議程設置作用,他們相信以下的假設是有道理的:消費者想要甚至要求新聞工作者為他們準備每天主要信息的目錄,很可能要求得更多。有些人感謝這種幫助,其他人則寧可自己去做,不要忘記,計算機會幫助消費者在所需信息總量中進行大規模整理。……未來世界的新媒介將替代新聞工作者,他們必須理解市場,必須按照用戶的需求來提供。”如果注意的話,布魯克斯的用詞是慎重的,傳統的大眾媒介把關人的作用和議程設置作用,他都說“減小”,而沒有使用“消失”這個概念。

既然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從網中“拉”出信息,那麼原來關於大眾媒介對受眾產生“議程設置”這一客觀效果的理論將受到挑戰。一方麵用戶在信息發出和獲得方麵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麵,控製以新的更為隱蔽的方式依然存在。因此,原來傳統的“議程設置論”(agenda-setting)不應放棄,而需要更新內容,繼續深入研究新問題。

在網絡上,所有用戶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的信息和表達觀點,所有用戶既是傳播者也是接受者,邏輯上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上網的數千(將來會數萬或更多)原來的大眾媒介,作為信息源的力量和一般個人用戶作為信息源的力量是無法相比的。

形式上,從媒介接收信息的主題是由用戶確定的,但也隻能在上網媒介有限的信息(盡管比以往多了許多倍)庫內進行選擇,該媒介的議程設置不再以頭版或頭條的硬性形式出現,軟性的議程設置依然存在。例如,一位法國記者向《紐約時報》的新聞數據庫檢索有關法國政治史的信息,查到的都是傾向於美國觀點的資料。這種帶有美國文化傾向的觀點,無疑將影響這位記者關於法國政治史的結論。當然用戶還可以查閱其他媒介的網站,但這需要時間和精力,人們一般求教於權威媒介的信息。世界上發生重大事件,每位用戶都可以敲進幾個關鍵詞,從諸多媒介站點獲取消息。但是能夠在網上設站點的媒介絕大多數是西方媒介,它們整體上無形中設置的議程,同樣會影響用戶對事件的評價。

無限擴大的因特網上,天文數字般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著。但是所有信息都是由持一定觀點的人或人設計的軟件程序輸入的。這些信息分布在網絡的無數站點上,敲入關鍵詞後會出現成千上萬的網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能調用主要的,而主要的大型綜合網址一般都是各國權力組織的數據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羅斯紮克(T.Roszak),1986年就對當時尚不發達的計算機數據庫潛在的議程設置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