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用戶對因特網的信息依賴模式。
在傳統傳播理論中,有一類理論被統稱為“媒介係統依賴論”。一種新的媒介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後,便會在人與媒介之間形成一種依賴關係,這種關係具有雙向性質,但相互依賴中較強的一方是媒介,它們主要從傳播內容方麵控製著人,“人們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隻要他們還沒有失望,他們的依賴性就強烈。”這一類理論很多,分別從依賴關係本身、依賴的雙向性質、個人和社團與媒介的依賴關係、依賴的認識論根源、依賴的象征互動論根源、相互依賴中的衝突與平衡關係、依賴的變化波紋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因特網可以向用戶提供幾乎無所不包的信息,新穎而有魅力的傳播方式也時時吸引著用戶,以此建立的用戶與網絡之間的依賴關係,比傳統媒介與受眾的關係可能更為密切和牢固。
因特網信息傳播的特點在於交互性,但是就每個用戶對網絡的關係而言,他更多地求助於網絡,有了位差便有了信息的流動,於是形成用戶在信息方麵對網絡的依賴關係,這種情形與傳播理論中“依賴論”研究的現象是相近的。其情形就如李河所說:“人腦與網絡之間的信息容量差別造成一個事實:大量信息單向地從網絡流向大腦流向每一個人的頭腦。這樣,人們原有的信息依賴關係就變成了‘網絡依附關係’:無論我在網上提出一個明確的還是不明確的問題,都會有大量的信息等待著我。”
由於出現因特網而形成的新的媒介依賴關係,還在於它的綜合傳播方式和提供交往機遇的功能。很少有人對報紙的排版方式和紙型,或者電視機顯像管的型號有興趣,但是電腦和網絡就不同了,電腦不斷升級,網絡功能日益增多,簡直成了沒有盡頭的無獎競猜遊戲。這樣就在許多用戶那裏出現這樣的情形:
“在因特網線上徜徉的大部分人都在尋求人情交往而不僅僅是乏味的數據。《時代》周刊說,據估計,80%的用戶是抱著擴大交往的目的上機的。”“他們用E-mail寫信或在線交談,也並非真是想從文字和談話中獲得對方的消息,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體會網上交流的新鮮感。”“許多網迷隻能對網絡信息懷有一種缺乏目的性的‘廣捕式’興趣。摘到籃子裏就是菜,逮著誰就跟誰聊!這也正說明網絡是迷人的,人們很容易建立起牢固的網絡依附關係。”
網絡不僅在信息提供方麵優於傳統媒介,而且還具有相當的遊戲性質(廣義上,娛樂遊戲也是一種信息形式),雙重吸引造成用戶與網絡的關係是不平衡的。在強大的網絡麵前,人變得很渺小。對於前者,原有“依賴論”的不少理論假設,在充分考慮新的傳播環境的條件下,還能夠用於研究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時形成的關係;對於後者,這幾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隻有傳播理論中的“涵化論”(cultivationanalysis,一種研究電視如何吸引觀眾、宏觀上持續影響觀眾的理論)可以參照,需要動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
傳播媒介的發展是有繼承性的,就像傳播理論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一樣。因特網是以往傳播媒介功能的融合與繼承,雖然傳播方式變動極大;但由於原有大眾傳播媒介紛紛上網,等於將媒介搬到了網上,同時政治、經濟權力組織實際上也掌握著網上最大的信息源,傳播的控製結構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人們擁有了相當的選擇和發表意見的權利,但這是虛擬的,不能完全同等於現實,用戶們仍然處於所在地區社會控製的大“網”之中。在這個意義上,研究網絡傳播的傳播理論,隻能,也應該建立在傳統傳播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而不能完全離開這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