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大眾傳播理論如何麵對網絡傳播(2)(2 / 3)

“所有的參考工具包括數據庫都是那些有權決定係統的取舍標準的編輯人員的勞動產物,……計算機神秘莫測的特點(非人化的高效運行)也許使用戶忘記了這個簡單的事實”。“如果用戶在這些問題上接受了政府的說法,那麼查詢了NEXIC係統或者書目參考服務這樣的標準數據庫後則更能使他相信政府的說法。”

歐洲數字化媒體領導小組顧問費爾德曼在談到網絡的交互性賦予用戶的權力時,對於條件和權力的大小,用詞均很謹慎。

他寫道:“信息係統的交互性賦予用戶一些左右信息的力量,以及使用這一係統的結果的一定程度的控製(adegreeofcontrol)。事實上,這通常意味著在一種方法或另一種方法中,這一係統為用戶提供選擇。”“在用戶的掌握下,盡管這種交互性多少左右著接近和結果,但這種一定程度的控製受到計算機軟件所提供的交互性的嚴格限製(strictlylimited)。”自行選擇信息尚遇到無形的議程設置的影響,其他相當多的用戶,就如布魯克斯所說,還會主動要求上網媒介設置議程(例如編排重要新聞),以幫助認識世界。所有這些情況,使得網上較大的信息源,有意無意地提供著他們自己的議程,這種相對無形的議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以哪些方式產生影響,效果如何,這是傳播效果研究必須麵對的新課題。

退一步講,假定網絡上不存在任何影響他人的議程設置,每個自由表達意見的用戶絕對沒有主動影響他人觀點的企圖,也會出現另一著名傳播理論論述過的“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現象。

蓋茨(B.Gates)談到網絡上的電子公告牌時寫道:“貼在受人喜歡的公告板上或發給專題討論組的一條信息可能會到達並吸引數百萬人,或者它隻是呆在原地,日漸憔悴而無任何影響。……如果你的信息隻是呆在原地而無人理會,最壞的結果隻是你可能感到有些窘迫。另一方麵,如果你的信息很受歡迎,則很多人會看到它,並把它作為電子郵件發給朋友並附上自己的讚辭。”(蓋茨,1995:156-157)於是,在網絡上同樣會出現沉默的螺旋現象:看到自己讚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讚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強勢,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這一理論建立在人的社會從眾心理和趨同行為的分析基礎之上,創立者諾爾紐曼認為,這樣形成的輿論,客觀上“促進社會一體化,保障基本行為和觀念達到足夠的一致水平。”但在網絡上,並不需要這種一致,而交流中的從眾心理又會造成這種情形。麵臨新的問題,沉默的螺旋理論需要深入研究新現象,作出新的解釋。例如,由於網絡上發表意見實際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見”和“公開的意見”矛盾的問題,但是用戶對網上意見的認知,會發生比在現實社會中的認知更大的偏差,因為用戶通常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結成討論小組,因而會在較大程度上將自己的意見視為也是其他人的意見,出現鏡式知覺(lookingglasspreception)和假一致(falseconsensus)等認知偏差。

從上麵分析的情況看,傳統傳播理論中關於傳播效果的研究,在因特網傳播方麵依然要作為重點方向之一,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創立各種令人信服的理論。盡管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大眾媒介在傳播方式上有幾乎本質的差異,但是傳播的社會控製機製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盡管控製形式變化很大、控製程度似乎減小)。因此,原有的各種傳播效果研究的理論,在做相當的改造之後,可以繼續在因特網研究領域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