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大眾傳播理論如何麵對網絡傳播(1)(2 / 3)

(1)個人對個人的異步傳播,例如電子郵件;(2)多人對多人的異步傳播,例如電子公告牌;(3)個人對個人,或對不確定的多人的同步傳播,例如在線閑談;(4)多人(包括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的異步傳播,例如各種接收信息的活動。

前三種情況屬於不同時態的交互傳播,隻是在最後一種情況下,接受者才多少具有原來大眾傳播的“受眾”意味,但通常這是一種主動找尋信息的活動。這種特殊的網絡傳播中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心理,需要傳播學者們的理論創造,以線性傳播研究為主的傳統,要讓位給以交互傳播研究為主的新傳統。

2.因特網功能研究的框架。

若從因特網本身的功能特征看,現實的傳播理論研究框架,可以參照美國馬裏蘭大學的紐哈根和赫伯瑞談到的幾個方麵,著手進行研究:

(1)多媒體的傳播功能及其信息形態的相互轉換與人的感覺需要的關係,以及傳統媒介的指導性功能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變化。

(2)超文本的功能打破傳統媒介的線性傳播模式後,會產生何種解放的能量,及對這種能量朝何處發展。

(3)分組交換信息的功能改變了傳統媒介的拓撲結構(thetopologyofcommunication),動搖了“把關人”的地位,將產生何種信息交流的態勢,造成什麼結果。

(4)同步的靈活性功能完全改變了傳統媒介“點”對“麵”

的傳播方式,它與現實人際傳播的異同及對人心理的影響。

(5)因特網整體的交互性傳播特征帶來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虛擬化生活對人的影響。這是原來“媒介研究”的延伸,但是研究對象已經變成了各種傳播媒體特征的綜合了,涉及多學科的知識,難度增大。

有關因特網的以上傳播特征,已經有不少廣告式的炒作,優點無限誇大,未來的發展近乎神話。其中不乏啟示性,但對可能出現問題的一麵則基本回避。這種宣傳不能替代嚴肅的學術研究。在信息崇拜、速度崇拜、未來崇拜和科技崇拜的時尚中,傳播理論研究者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

3.“媒介即訊息”與“媒介不再是訊息”。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一旦因特網得到普及,將帶來新一輪傳播格局的變化。由於《數字化生存》中多次在另外的意義上說“媒介不再是訊息”(themediumisnolongerthemessage,指的是因特網上一條訊息有多種化身。),搞得人們以為尼氏在否定麥克盧漢(M.McLuhan)60年代提出的著名觀點“媒介即訊息”(themediaismessage)。其實不然,這兩句話由於定冠詞、主語的差異,意思完全不同。麥氏指的是:

“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麥克盧漢,1964)印刷術的發明、電子媒介的出現,都曾對社會的結構、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這並非隻是媒介所載的內容造成的,而是媒介形式本身帶來的。在這個意義上,因特網的出現也帶來了“訊息”。它帶來了對信息的多元選擇,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單一方式,以往媒介“推”

(push)出信息,現在變成了由用戶從網中拉(pull)出信息,匿名的個性化交流成為一種時尚,它的形式本身也異乎尋常地吸引著眾多的年輕一代。同時,它也帶來了對傳播科技、傳播速度、智能化未來的執著追求,因特網的廣告和新聞導語的主題始終是:FollowMe!

在循著一定的框架研究因特網之前,認真思考一下因特網究竟帶來了什麼訊息,全麵地而不是片麵地,冷靜地而不是狂熱地以批判的心態審視關於因特網的種種評價,是得出較為科學結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