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估標準的幾點意見(2)(1 / 3)

(4)不以評獎論英雄。現在評獎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衡量某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的標準。但是,在我國的評獎中,即使是學術性評獎,其中的非學術因素太多,某些有價值的論著,恰恰因為有爭論反而評不上,獎項通常給予的是爭論少的或沒有爭議的。因此,這一評估體係不以是否獲得獎項作為衡量成果學術水平的標準。

(5)學術同行的引用率暫時無法作為衡量標準。本來這應該作為評估研究成果的重要標準的,由於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界尚無科學引證係統,而且引證者也沒有完全養成遵循規範引證的習慣,這個標準目前無法實行。

這個評估體係首先考察的是成果的規範性,包括研究資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學術引證規則等三方麵的情況。接著是考察成果的難度,這裏包括成果的規模和複雜程度兩方麵的情況。規模是指研究本身操作的概念、事實要素或實證研究中變量等的多少,不是指參加人數的多少。複雜性是指需要處理的邏輯關係頭緒很多,運用的知識量大,知識的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高;而不是指涉及麵。有些成果的涉及麵很大,但是邏輯關係簡單,分析起來並不困難。

這個評估體係還特別注意區分成果是否是研究成果,還是普及成果和資料性成果。研究成果的打分比後兩類當然要高。

隻有研究成果,即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才能夠成為評定職稱的代表作。並非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就是論文,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年底的成果報表上有一項是“一般文章”,就是指那些不能屬於論文的文章,可以算個字數,但不能作為代表作去評獎和評職稱。研究成果必須有新材料、新觀點、新視角、新發現、新研究方法,另外還必須有規範的引證和參考論著等。這方麵,我們在觀念上需要澄清。現在如果隨機在網上查看一下大學教師的履曆表,就會發現,其中不少人把在報紙上和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以及描寫性的普及讀物和翻譯的教科書,均放到著述一欄中。如果連論文和一般文章都分不清,如何指導學生寫論文?

在這些對成果的資格評估之後,才能開始對成果本身進行評估。如果被評估的成果前麵的幾道資格關都沒有過,那後麵就無法進行了。對研究類的成果本身的評估標準隻有一種,即它的科學性。它包括以下五個條件:1)基本的理論依據或前提的可靠性。2)概念使用的科學性(明確、嚴謹、有效)。3)論據(理論或事實)的可靠性和充分性。4)論證邏輯的嚴密性和有效性。前四項主要考察理論型成果,後一項重點考察實證性成果。5)除了科學性的考察外,還要考察成果的價值,主要是學術價值;實證研究則重點考察其社會價值(第5點)。價值是評估成果的核心問題,決定成果的分量大小。這裏有五個標準:問題的提出或選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所提供的新事實、新知識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所獲得的新認識結論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對學科建設的貢獻。成果的社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管理體製也存在問題,但有一種無形的傳統,即看重學術而不大理會社會上時髦的課題級別、核心刊物、評獎、新聞報道等因素。這個傳統我覺得高校應該學習。

當然不是說完全不考慮,但是考慮的程度很小。1993年,我國一位著名的西方美學專家評正高,他從副高到正高五年間,共發表了290萬字的成果,質量也頗高。他考慮到自己的一部關於中國哲學的著作獲得全國圖書大獎,盡管這不是他的強項,還是將這本書作為代表作提交評委會。會上的哲學專家一眼看出了書中的幾處學術硬傷,結果他因此沒有評上正高。第二年,他提交的是他關於西方美學的代表作,他本人就是國內這方麵的權威,結果全票通過。1996年,有一位因為在報刊上經常發表小文章而聞名的社會學家評正高,他非常自信地抱著500萬字的一堆成果來到會場,重點講述自己受到了多少社會上好評,但是如此多的成果中卻沒有一篇可以作為代表作的學術性論文,結果沒有通過。第二年仍然是這些東西,考慮到其他因素,才通過給他一個不在編的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