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西部大開發——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報道主題(2)(2 / 3)

(ERDF),都有借鑒意義。

除了純經濟意義的外部開發經驗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人文生態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也值得借鑒。例如,歐洲各地的天然人文和自然生態博物館、美國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日本一村一品的“造鄉運動”,以及中國台灣的“社區營造”等等。

以上這些外部的經驗或教訓,在中國知曉的人目前還限於少數研究者。把這些東西從專家那裏變成公眾曆史知識的一部分,傳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七、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對外宣傳

一位美聯社記者去年秋天說,中國傳媒對中國開發西部的報道不多,因此很多美國人以為中國開發西部僅是一場大規模的扶貧運動,而沒有認識到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檢討中國傳媒這方麵的工作,確實多少有些忽略西部大開發的對外宣傳。現在世界經濟呈現一體化趨勢,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不僅需要東部的關注,也亟須全球的關注。

鑒於中國的傳媒體製,中央級傳媒負有直接的對外宣傳責任,但是由於直接的經濟利益驅動較弱,目前基本限於完成政治任務的範圍,這不利於有效地對外宣傳西部大開發。將這種對外宣傳與傳媒的經濟效益掛鉤,是改進工作的途徑之一。西部各省級傳媒具有對外宣傳的經濟驅動力,但是缺少直接對外宣傳的“權力”。從現在較成功的經驗看,省級傳媒對外點對點的傳播是可行的,例如雲南的傳媒到香港、澳大利亞的媒介上辦專欄。還有31家地方廣播電台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聯合辦的廣播節目“中國之窗”,也較為成功。

現在中國西部建立獨資、合資企業的跨國大公司已有一些,如歐洲維福礦業公司在新疆開發阿爾金銅鋅礦、法國拉法基集團在四川興建巨型水泥生產線、美國百事可樂公司在甘肅建立土豆培養基地、日本馬紮克公司在寧夏合資生產數控機床、美國摩托羅拉集團在四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器件廠等等。如果將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活動,以較集中的方式有效地報道出去,其傳播效果比泛泛地宣傳“我們好地方”要有力得多。這是一個很好的可以產生“墨點擴散效應”的傳播方式,但是目前尚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宣傳途徑。

對外宣傳,特別是麵對西方人,與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對海外華人的宣傳應有很大的不同。現在中國關於西部大開發的對外宣傳,適應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夠。有的文章主張對西方文化圈的受眾,宜選擇“西部神秘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這個主意定位不高。西部大開發既然是一次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巨大社會變遷,那麼就應向西方展示中國西部的雄渾和艱險、機遇和希望,這裏既有惡劣的環境,也有頑強的人民;既有讓世界驚歎的古老文明,也有當今的某種失落;既有創業的廣闊天地,也有未知的艱難險阻。以創業的機遇、探險的魅力來吸引西方人,可能比大講美麗的風景(更多的地方無美麗可言)、漂亮的姑娘要有效得多。湯因比在談到西方文明的源頭時曾寫道:“艱苦的環境對於文明來說非但無害而且是有益的。我們是否有理由進一步認為,環境越困難對於文明成長的刺激也就越強烈呢?”當人們的生活變得過於舒適的時候,一定的艱苦環境和創業機會,反而成了一種追求,這在西方文明心靈深處是一種驅不走的情結。人的心理本來就是很奇怪的。

關於如何對外宣傳的具體觀點,可能會有不同,希望展開討論。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話題(在中國叫“任務”)也是傳媒可以持續報道的廣闊空間。

八、持續的西部大開發報道與傳媒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的傳媒走向市場化的形勢下,單純把報道西部大開發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不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西部大開發確實是傳媒贏得廣泛受眾的一個持久而廣闊的報道領域。不僅西部人關注,東部人更關注,因為那裏是他們投資的新的重要區域;不僅中國人關注,外國人也關注,因為那裏有新的發展機遇,可能成為新的財源。把持續的西部大開發的報道和言論作為傳媒擴大影響、贏得受眾的一種品牌來做,真正做出風格、體現人性、實話實說,傳媒在中國現有新聞體製內是可以雙贏的,即讓黨滿意,也會讓受眾滿意,同時贏得相當的廣告客戶。

我關注了一下中國的傳媒,除了電子傳媒的幾個專題節目外,印刷傳媒中持續開設西部開發專欄或專版的,隻有《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家。從2000年4月6日開設“西部開發周刊”

(每期2-4版)以來至今,已經約70期了。這個專刊的策劃者自己也沒有想到,在該報各個專刊中,“西部開發周刊”的經濟效益最好,每月有利潤,收益最穩定。海外版副總編輯張首映兼任該刊名義上的主編,這位學西方文論出身的人並不大懂經濟學,把工作全然交給了幾位經濟部的同事。在該刊出版第37期時,他寫了一篇文章《雙重收獲》,談到一位香港報界朋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