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西部大開發——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報道主題(1)(1 / 3)

寫於2001年,發表於《當代傳播》2001年6期。

2000年我發表過一篇關於西部大開發宣傳的文章,最後談到:“21世紀的中國西部大開發宣傳,仍然需要‘啼血杜鵑’的精神,持久地向全中國和世界展示西部的魅力、西部的問題、西部的希望。”報道西部大開發,給了中國傳媒一個很廣闊的報道領域,即使僅從傳媒業務考慮,這也是一個難得的、中國傳媒獨有的發展機遇。然而,也許是多年一哄而起、接著一哄而散的新聞工作機製的慣性吧,這方麵的報道熱鬧了一陣後,現在變得斷斷續續,相當零散了;而西部大開發才僅僅處於起步階段。任何報道不可能要求永遠熱鬧,但像西部大開發這類報道,由於它是一個長久的戰略性的經濟政策,同時帶來持續的社會變遷,因此需要與此相對應的可持續報道,這類報道不必追求熱鬧,但是應當長流水、不斷線,通過涓涓細流,催生西部新的政治、經濟機製和人文精神。

其實,西部大開發這個巨大的係統工程,需要報道和討論的問題,完全可以成為極為豐富的新聞源。從社會責任角度來說,傳媒也有責任為西部大開發持續提供新的理性和精神力量。根據現在中國西部大開發存在的種種矛盾,我想,以下諸話題至少在最近幾年都可供傳媒持續報道。

一、在市場經濟觀念、市場手段與政府行為關係方麵做足文章

由於西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體製改革較慢,西部大開發首先遇到的最大矛盾便發生在這個領域。例如“蘭州交易會”,截至2000年,每年換一個新建的大型場館辦會,每到8月,蘭州的傳媒每天都會出現“距蘭交會還有多少天”的告示。

然而,無論是改換交易會的名稱,還是決定場館的建設,幾乎都是政府在包辦。為了辦會,成立常設的政府機構,省級主要領導人帶隊,全國各地滿世界去開招商引資說明會,每年把蘭交會當作頭等大事“常抓不懈”。花了多大的代價,與實際效果相稱嗎?那些林立的場館現在做什麼?這是政府不好解釋的。然而,2000年5月,蘭州的一家民營企業聯係了一個全國性的博覽會到蘭州舉辦,政府對民營“個體戶”的身份多有懷疑,盡管不要政府出一分錢,一度曾拒絕接待登門送商機的博覽會考察團。麵對許多經濟行為,政府有一種趕不走、揮不去的“包辦情結”。沒有人懷疑政府的作用,問題是體現政府作用的地方搞錯了。引資要多用市場手段,“政績”不在於自己直接辦了多少事情,而在於提供適合的“軟環境”。

在上麵的事例中,本地的傳媒除了必須做的配合政府的宣傳外,是可以從側麵做一些轉變觀念的工作的。並非一定要由傳媒直接批評什麼,通過正麵報道,用許多生動的“別人的”故事,來說明什麼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職能;也可以請專家發表意見。問題在於傳媒自身要頭腦清醒,不要盲目跟著爆炒。這不是一兩篇報道就能解決問題的,需要持續的講述西部大開發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道理,貫徹市場配置資源的方針。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在市場經濟失靈的地方,例如,為經濟開發“搭台”、解決公共產品的生產和完善的問題,特別是法治環境、人才教育、總體規劃等。什麼都由政府出麵“唱戲”,本身就是一種最糟糕的“軟環境”。康佳集團的總裁陳偉榮說:“我在深圳很多年都不用登政府的門,可是在西部要經常親自找政府領導批條子。”貴州一位人大代表說,他們那裏一個項目從申報到批準要蓋二百多枚公章。這反映的就是東、西部在運行機製和觀念方麵的差距。

這方麵的正麵事例已經出現,例如,蘭州市將今年確定為“改善投資環境年”;青海去年末以來,以在西寧建個市場要蓋112枚公章的事例作為突破口,整治投資環境,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傳媒可做的文章很多,報道一些這方麵正麵或反麵的事情,配發一些評論,是傳媒對社會發展的責任。

西部潛在的市場很大,但由於沒有解決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關係問題,讓外資卻步。一位香港商人就此於2002年5月發表一篇題為《在西安的酸甜苦辣》的小文章,他為“甜”而來,這是指西安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生意不愁沒的做,但是他感到“酸”,即人人都喊口號,而到事實麵前難落實;他感到“苦”,程序太多,辛苦也,每件小事都要跑不同部門;他感到“辣”,衙門氣重,比起東部沿海,官氣十足,效率低下。圍繞著市場行為、政府行為的關係,傳媒有說不完的具體話題,諸如經濟方麵的地方保護主義、決策性浪費、招商引資的過分“優惠政策”、市場規劃師的尋覓、開放多元投資市場、政府行為的信任度等等,而最終目的是市場機製與政府調控的良好結合。改革的關鍵是政府權力隻搭台少唱戲或不唱戲,通過法律、法規、政策調控,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形成激勵機製。圍繞著這個目標營造輿論氛圍,有個漸進的過程,媒介可持續報道的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