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關於經濟新聞的幾個問題(2)(3 / 3)

其中英國發行量最大(400萬份)的大眾報紙《太陽報》(theSun),讀者對象為廣大下層公眾,其報道特點提供了如何接近一般老百姓生活的經驗。該報將這條消息安排在第二版(另見附圖),直接采用了延伸方麵的話題,主題“購房利率降至1966年來的最低點”,副題“跌到6%”;位於頭條的不是文字,而是一個一目了然的圖表,上麵的小標題為“削減利率會怎樣影響你”。顯然,該報編輯千方百計地要將經濟事實與讀者的切身利益聯係起來,以吸引他們的視線。研究論文肯定該報的這一做法,指出:“如果《太陽報》的本意是想把不得不報而又枯燥的報道盡量處理得生動時髦,那麼這種方法也是無可指責的。對《太陽報》的這篇報道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發現,它已得出有關經濟報道的很多要點,而圍繞這一事件進行的經濟報道可以看成經濟報道的典範。……焦點放在抵押率的削減和利率削減對個人財產影響上。”

該報具體的報道內容,則提供了一種經濟新聞關係結構的範例,從基本事實引出住房抵押利率問題,再引出保持通貨膨脹得到回報的問題、暗示貨幣可能貶值等等(但是解釋較為簡單)。

研究論文批評該報版麵編排有些混亂(下半版是甲殼蟲樂隊的照片),但認為該報重視提供科學而清晰的圖表、文字報道中較多引證專業人士的觀點,因而成功地向讀者表達了一種潛台詞:本報關於這件事情的報道是精確的和權威的。

選擇報道角度、注意報道結構、采用靈活的表現方式,就這三方麵而言,研究論文最後總結道:“《太陽報》的報道試圖達到這三方麵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可以稱得上是新聞報道裏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盡管這與較為傳統的‘好’新聞觀點是有衝突的。”

雖然《太陽報》以其“第三版”(每天刊登一張半裸女彩照,去年起已取消這一做法)而著稱,有些不雅,但是它報道經濟新聞時強烈的讀者意識,以及其精練的寫作、編排設計思想,我們應該借鑒。

我們多年來習慣於從政治角度看經濟,現在報道經濟的編輯、記者,不少也是從報道政治新聞起家的。麵對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要學習經濟學,特別是知識經濟學。瑞典廣播電台記者費希特留斯(E.Fichteluis)根據自己的體驗寫道:“現在,經濟學甚至是新聞工作的一部分。它已不限於‘專家’的範圍,而是新聞工作者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英國《鏡報》記者約翰·威廉斯(J.Williams)本來是位從事政治新聞報道的記者,現在他也寫道:“像大多數政治新聞工作者一樣,我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如果我們沒有經濟上的訓練,我們也許會具有和我們的讀者相同的關於經濟的基本真相的粗俗的感覺”。他們所說將提醒我們:改進我們的財經新聞,根本的動力來自“人”,如果人的狀況沒有發生變化,這種改進的成效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