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關於經濟新聞的幾個問題(2)(2 / 3)

第二,在把經濟事實的性質和重要性告訴受眾的同時,必須提供前後相關的信息,對經濟學術語作出解釋,對各種連帶的經濟關係給予說明。就此,經濟新聞的內部要形成一種牢固的關係結構,否則會缺乏說服力。這裏可以借用荷蘭符號學家凡迪克(T.VanDik)《作為話語的新聞》(1988年)一書中提供的一種新聞寫作的框架:

(1)提出以前的事件,將它作為條件或起因,描述或預測接下來發生的事件,將它作為可能發生的或已經發生的後果。

(2)將事實嵌入到廣為人知的模式中,從而使得它們相對地為人所熟悉,即使它們是全新的的東西。

(3)引經據典,引用這些經典包含的概念。

(4)力圖在廣為人知的特定的結構中進一步對事實進行組織安排。

第三,重視運用數字。經濟狀況的抽象、整體、偶然的性質,經常向新聞記者提出如何把握和報道的問題。通過報道重要的統計資料的變化,從而提供新的有意義的數字,是經濟新聞的核心成分之一。除了表達形式可以考慮生動活潑些外,數字的準確,來源的權威性,縱向與曆史及未來預測比較,橫向與其他經濟指標發生關係等等,都是要考慮到的。數字的精確是經濟新聞可靠性的一種隱含著的保證。這樣的新鮮數字,不僅具有新聞價值,而且給經濟學論戰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經濟新聞是向社會迅速報告經濟變動情況的文體,不是經濟學論文,因而數字必須簡要、明了,盡可能回避受眾可能不懂的術語,作出他們能夠理解的解釋。

第四,要全麵說明圍繞經濟新聞話題的衝突,以及各種區域或部門利益麵臨的共同問題。上麵談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狀況與區域、部門利益是相關的,經濟新聞的目的不是為具體局部利益服務,而要承擔向社會整體說明真實狀況的責任。平衡,這是需要時刻謹記的經濟新聞報道的要點。

第五,把公眾的日常生活體驗作為向公眾報道經濟的突破口。經濟新聞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問題,即一些新聞的內容和用詞遠遠超出了基本知識的範疇。這種情形在英國1993-1995年一次對電視經濟新聞的跟蹤調查中也有強烈的反映,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被調查組,對於他們關心的某些經濟新聞也不理解。這不得不提醒經濟新聞的報道者,要樹立這樣一個工作信念:經濟是公眾知識。

對於公眾來說,他們的經濟觀點不是由經濟學家的宏觀模型,而是依據他們的普通生活而產生的。將經濟新聞個人化,這是一個思路。即以公眾可以了解和涉及的方式,全力解釋一些複雜問題。例如,我國和外國一些電視經濟新聞采用的典型家庭剖析、顯現國家經濟管理方麵的領導人和專家的意見和形象、部門或領域的實例分析等等,都屬於經濟新聞個人化的努力。

第二點中引證凡迪克所說的“將事實嵌入到廣為人知的模式”,就是要求以普通人熟悉的方式表達,這對於經濟新聞來說尤其重要。

下麵我介紹一下英國學者們關於經濟新聞寫作的一項研究,以便使這個問題具體化一些。1996年3月8日,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他們將國內五家主要報紙關於這個消息的報道作為實例,分析了擁有高層、中層和下層不同讀者群的報紙的經濟新聞寫作的特點。這個基本的經濟變化的事實,多數報紙都沒有當作純粹的消息,一報了之。各報的編輯顯然很熟悉經濟新聞的特點,即一個經濟變量(哪怕是很小的變量),會導致整個經濟係統的變化,要對經濟結構的布局給予重新評估,而且必然伴隨著大量關於這一變動會如何影響未來前景的意見。各報根據自己的讀者的特點,均有較多的圍繞這個話題的延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