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關於經濟新聞的幾個問題(1)(3 / 3)

在知識經濟的現時代,經濟新聞中一類,迅速上升到顯赫的地位,這便是財經新聞。經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物質財富的生產和消費,另一類是象征性資產(貨幣、股票、期貨等)的流通、專業性的預測、風險評估等。隨著市場的擴大和市場力量的增強,“經濟”已經很大程度上要同象征性的成分、交易打交道。經濟中的金融部門首當其衝,這一領域的電子網絡已經形成巨大的全球顯示係統。一個微小的變動,甚至某些相關人士的口頭表示,一經披露就會影響市場行為,影響預測。經濟的象征性趨勢,使得各種前景分析方麵的報道,心理成分更加突出,通過報道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認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影響著經濟本身的正常運作和職能的發揮。這就如同瑞典傳播學研究者林德霍夫(H.Lindhoff)所說:“通訊的象征性方麵在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包括四個方麵: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源頭知識(know-who)。現在的經濟新聞,特別是財經新聞,已經不能隻停留在敘述事實方麵了,需要更多地提供第二種知識,盡可能將隻可意會的第三、四種知識,在記者筆下轉化為可編纂的信息。

這些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效益,但是知識本身需要投資。投資促進知識,知識也促進投資,它們之間應當是一種良性循環關係。

在這個關係中,經濟新聞本身既是一種知識形態,也是投資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要使公眾感受到通過媒介找尋知識的這種“投資”,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體現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中,“金融體係”和“國民素質”

這兩項,我國在世界4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排名分別為第37位和35位(1996年)。鑒於這種較為落後的狀況,我國的金融新聞不僅本身要提高檔次和開闊視野,還要擔負幫助完善金融體係、提高國民素質的艱巨任務。因為當今大眾媒介報道的金融新聞不僅是公眾的重要信息來源,而且提供了理解經濟、金融問題的動力。

二、經濟新聞的特點

關於這個問題,隻能在與其他新聞的比較中加以說明。

首先,大量的經濟新聞是抽象的,很難用直接的形象來表達。在一個社會中,經濟是一個係統化的整體,由變動著的一係列相互關聯的進程、狀態和指標構成。變動產生新聞,於是有了許多話題。與其他新聞不同,經濟新聞很少是有關人物的、切實可接觸的事件的報道,而是有關數字和一些抽象的決策、趨向、預測等。經常使用數字,這就給報道者一種要求受眾能夠理解的壓力,另外,它們通常不能給受眾以具體事實的立體描寫性感受(文字報道),或者帶來視覺衝擊(圖像報道)。人們無法實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國民經濟狀況,隻能通過圖表、曲線、比喻、舉例說明等方式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