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關於經濟新聞的幾個問題(1)(2 / 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也越來越多地感覺到社會生活和新聞工作的“經濟化”趨勢。經濟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領域或公共問題,影響著並越來越多地支配著傳統的政治、文化等領域。經濟新聞的急遽增多,大眾媒介對經濟方麵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關注,則是經濟化在新聞工作中明顯征兆。

但是,什麼是經濟?它既不是某個單獨的實體,也不是什麼抓得住的具體東西,它難以清晰而準確地加以描述,進展過程也不容易測定。每個人能夠直接體驗的“經濟”是很有限和微觀的。公眾對大範圍內“經濟”,很大程度上則是通過大眾媒介來“感覺”的。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身外的“經濟”是由新聞工作者構築,在報刊、廣播電視節目、因特網中出現的。

而大眾媒介所報道的經濟新聞,即使真誠地想全麵報道,能夠做到的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與選擇事實的有限性”,這是任何新聞工作者必須麵對的矛盾。報道總要選擇事實和主題,或者用可供選擇的辦法來提升某種對經濟的理解框架,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種複雜的情況的特定方麵,而排除其他方麵。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報道會影響他所報道的經濟;在特定時間內被媒介界定為經濟上的重要事實,如果涉及公眾的利益,那麼記者關於要發生什麼的感覺,他們在討論中的評價(包括訪問各類專家),一般情況下也會對公眾產生強烈的影響。經濟新聞對公眾的影響實際上會超出“反映真實的經濟狀況”這一層次。在傳播的積累中,大眾媒介已經成為每個人或其家庭經濟生活經驗以外的“大經濟”的認識來源。

對於公眾來說,盡管他們中對於某些經濟新聞有所懷疑或不喜歡,但是由於公眾是分散的,其多數會經常不假思索地就接受報道中的統計材料和事實部分,不會爭論它們是否準確或真實。美國社會學家托馬斯(W.Thomas)提出過一個社會學公理:“如果人們將某種狀態作為現實把握,那麼這種狀態作為結果就是現實”。另一位社會學家默頓(R.Merton)則提出一個相關的“預言的自我實現”公理,指的是最初對情況的錯誤理解和報道,會造成公眾一種潛在的心理和緊接著的行為。例如錯誤地報道一家銀行就要倒閉,結果引發事實上的擠兌風潮,導致該銀行真的倒閉了。顯然,大眾媒介能否真實、全麵地報道經濟新聞,對於公眾正確地把握宏觀經濟狀況至關重要,因為公眾一般是把媒介報道的經濟狀況當作真實來把握的,並且真的將其視為現實。

在這個意義上,該書所談的以下情形,進一步將記者的報道和記者本身,都概括到了經濟之中:“在記者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對經濟的看法的地方,他們更加成為幾乎是經濟的一部分,並且更加成為廣泛的政治遊戲中重要的、間接的遊戲者。他們不隻是觀察員和記者,他們能夠影響他們試圖報道的經濟”。這樣說來,經濟新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社會責任也異常重大。一旦沒有準確地報道重大經濟事實,或對重要的經濟形勢預測失誤,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蕩。前幾年我國某些城市發生金融騷亂,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當地的媒介或無意,或為了媒介自身的利益有意傳播了錯誤的經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