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尼爾·加文主編《經濟、媒體與公眾知識》一書
寫於2000年初,發表於《新聞大學》2000年夏季號,這裏選取的是文章的前三部分。
最近讀到一本新書《經濟、媒體與公眾知識》(TheEconomy,MediaandPublicKnowledge),英文原著出版於1998年。
該書探討了經濟新聞與受眾的理解力、經濟與公眾語言、電視經濟新聞的特點、經濟新聞與公眾的政治態度等問題。雖然列舉的是英國、瑞典的具體經濟新聞話題,但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新聞,很有啟示意義。但是,中文版是作為出版社的“知識經濟係列叢書”之一出版的,與我國新聞學界無緣,這一點令人頗為遺憾。
譯者可能隻是英語專業畢業的,既不是新聞學者也不是經濟學者,譯文有的地方每個中國字當然都認識,可是堆砌起來卻不知所雲,沒有譯出原意,還有不少明顯的翻譯錯誤,讀懂有些困難,但是總的意思還是明白了。主編加文(N.Gavin)是英國研究媒體、經濟、輿論的學者,參加寫作的成員一半是英國利物浦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傳播學研究者,一半是英國和瑞典的新聞工作者。他們之所以要寫這樣一本書,原因在於:
“有些研究傳播學(其實是政治學科學)的學者對經濟新聞和經濟論述不感興趣,不給予應有的重視,實在令人有點吃驚。”他們回顧了不多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經濟新聞的研究論著,決定將90年代自己圍繞這個話題的研究成果,與部分從事新聞實踐的記者對話,形成這樣一本書。
隨著我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製,經濟新聞,特別是財經新聞,最近兩三年呈現急遽發展的態勢。各種媒介紛紛開辟經濟專欄或專題節目,不僅經濟類報刊,就是綜合性的報刊,非經濟類的行業報刊,也紛紛搶占這個當前新聞報道的灘頭陣地財經新聞(關於金融、貨幣、股市、期貨等等方麵的新聞)。我在北京證券交易所勁鬆營業部門口的書報攤上,就看到不下十家報紙(多數是非經濟類報紙)出版的金融證券版,還有更多的同類內容的雜誌。不僅中國,就是在世界範圍內,也呈現類似的趨勢,經濟新聞和電視經濟節目占據的報道空間越來越大。經濟類報刊,例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和《經濟學家》周刊等十分走紅,前者的發行量現在已經躍居美國報紙的首位(200萬份左右);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全國性金融報紙,原來都是周報,最近幾年都變成了日報,而且很快成為全國性大報。經濟新聞如此紅火的現象,確實需要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如看待經濟新聞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中的財經新聞將處於何種地位,經濟新聞有什麼特征,如何把經濟新聞轉變為公眾知識,等等。
這本書的出版與當前經濟新聞的紅火相適應,所以我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談談有關經濟新聞的幾個認識問題。
一、經濟新聞在當前社會中的作用
談這個問題,首先要談談經濟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過去我們曾經習慣於把經濟隻是看作政治的附屬,是服務於政治的,而且還把看重經濟建設的思想扣上“唯生產力論”的帽子進行過革命大批判。新聞記者報道經濟也是當作政治來報道的,對於經濟學其實了解得很少。雖然生活背景不一樣,這種情形在北歐也曾有過,一位瑞典記者前年這樣寫道:“大眾媒體的記者從未想到過去接近宏觀經濟學這種可怕而沉悶的學科。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當比爾·克林頓第一次參加美國總統職位的競選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在競選運動總部的所有辦公室內掛上寫有‘笨蛋,這是經濟!’(it’stheeconomy,stupid)的牌子。那是提醒每一個人,什麼是真正重要的。”這是因為,政治家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和黨的領導人的聲譽、威望,以及社會的穩定,取決於公眾對經濟的直接和間接體驗,取決於他們對黨和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直接和間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