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兩例可以說明龐貝日常商業交易的貨幣流通量。豐足街路南的一家門麵較大的漂洗店兼洗衣店,根據大門外牆上的參選廣告得知,主人叫斯戴法奴斯,他的店裏有不少女工。這家店的工作是把紡織廠的布料進行最後一道工序“漂洗”,然後送到用戶手裏。在裏間發現一具岩屍,身旁有一堆羅馬銀幣,共計1089.5枚。另一家路南的飯館,櫃台側麵牆上是一幅生動的家神畫像,上麵有商業保護神麥邱利、酒神狄奧尼索斯。在櫃台裏麵的一個陶罐裏,發現了683枚羅馬金幣。研究者認為,這兩筆錢是最後一天的營業收入。如此多的營業額,可以想見當時的買賣是如何興隆。
龐貝的主要經濟產品,是葡萄酒、橄欖油和各種青銅製品。
在城外的一座稱為包斯考瑞阿勒的別墅周圍,環繞著耕地,遺址中發現了榨油坊、彙集酒的地下溝渠、埋入土中的大缸等。而城裏的工業作坊裏,發現不少小型青銅塑像和各種廚房用具。
龐貝尚不是坎帕尼亞地區有代表性的經濟發達的城市,其頻繁的經濟活動和經濟信息交流,已經令人大開眼界。
三、活躍的公共娛樂、藝術、體育和宗教交往
古羅馬從公元前2世紀起,由於使用大量外族奴隸而使本土自由民的物質生活高度繁榮。隨著商業的發展,“羅馬從公元前1世紀的共和國末期開始,自由民基本脫離體力勞動,戰爭和政治鬥爭有所減少,大量的財富、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精神和文化生活中。”龐貝的公共娛樂、藝術、體育和宗教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它的鼎盛時期,開始於公元前80年前後。
龐貝的大型娛樂活動,是市民廣泛信息交流的經常形式。
早在公元前3世紀末,龐貝人就在城市南部修建了可以容納5000人的大劇場(當時它的人口估計1萬左右)。後來這座大劇場幾經維修,公元前80年加蓋了拱頂,正麵樂池巨大的背景牆龕上下,豎有真人大小的9尊繆斯藝術女神和她們的統領太陽神阿波羅及他的妹妹月神狄安娜。當年這裏演出希臘背景的戲劇和音樂,可以想見演出者與接受者共同營造的那種積極、宏大的審美氛圍,可以感受到眾多接受主體的愉悅、情感的振蕩。
根據複原圖,整個劇場分為上中下三層席座,下層是城市議員的專席。中間的寬大座席,根據公元前1世紀的青銅題銘,是修複大劇場的主持者、當時的執政官之一奧爾考牛斯·盧夫斯的專座。而實施修複工作的工程師是被解放的奴隸馬爾庫斯·阿爾托留斯·普裏姆斯。如今人們在遺址上略加修複,換上了現代的坐椅,露天為遊客們演奏古典樂曲,頗有些思古幽情的味道。
大劇場的東麵就是小劇場,建於公元前80年,可以容納1500人。主要舉辦詩歌朗誦、小型音樂會,上演滑稽劇等。在這裏,人們以一種更為精細的欣賞態度,表現自己精神方麵的全麵發展。從題銘上可以得知,當年主持這項工程的是雙頭執政官昆土斯·瓦爾古斯、馬爾庫斯·皮爾丘斯。
不少住宅中發現的眾多戲劇麵具和麵具壁畫、一些上層家庭裏巨大的相當於舞台布景的鑲嵌壁畫,可以使人感受到龐貝人參與藝術活動的廣泛性。有一幅壁畫十分清晰地表現了當時的戲劇家指導排練的場麵。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龐貝可以容納2萬人的圓劇場,它比羅馬城裏的那座建於公元前29年的圓劇場還要早建51年,主持者即是小劇場的主持者,雙頭執政官瓦爾古斯和皮爾丘斯。這裏主要表演角鬥,人與人、人與獸之間的角鬥,也舉行體育賽事(圓劇場西邊就是體操學校)。圓劇場外圍的圍牆高達兩米多,牆上繪有許多狩獵、競技的壁畫(現在幾乎看不清了),反映出當年人們的一種原始嗜血衝動。觀看角鬥,是古羅馬自由民的一種殘酷的愛好,但從信息交流的角度看,這是一種特大規模的群體信息交流,人們相鄰的密度和交往頻率很高,時空呈高度的開放性,時空的誘惑程度也在相互激發之中達到極限,於是召喚出人們心靈深處的各種原始衝動,人們的情感得以全麵宣泄,因而十分吸引人。根據龐貝街頭眾多的關於角鬥節目的預告,上層人士出資讚助這種大型角鬥表演是很慷慨的,因為這是他們的一種最有效的自我宣傳。古羅馬曆史學家塔西陀的《編年史》,記載了公元59年龐貝圓劇場發生的一場騷亂。在觀看場上的人鬥時,龐貝市民與從附近趕來觀看的努切裏亞人發生大規模的流血毆鬥。當時的皇帝尼祿和羅馬元老院過問此事,下令龐貝圓劇場10年內不得舉行任何賽事。看來,當人群數量過多而集中,交流的信息帶有原始衝動的內容時,對於環境的控製一向是主持者需要考慮的問題,當代如此,古代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