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從龐貝看古羅馬的公共信息傳播(1)(1 / 3)

寫於1998年初,發表於《新聞傳播論壇》第3輯(1998年)。

公元79年8月24日,歐洲亞平寧半島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熾熱的岩漿和濃重的火山灰無情地吞沒了山南麓的小城龐貝(Pompei)。當時一位叫小普利牛斯的羅馬人,在給他的朋友塔齊土斯的兩封信中,描繪了這場天災的驚心動魄的場麵。

公元1763年,歐洲的考古學者們發現了這被火山吞沒的城市,並開始了挖掘工作。由於岩漿與火山灰已經變成了堅硬的岩石,將古城的遺跡從岩石中一點點剝離,工程量極為浩大,因而挖掘工作持續了二百多年,至今尚未全部完成,但城市主體結構已經十分清晰。它向人們展現了令人驚訝的古羅馬文化的輝煌,其發達的公共信息交流,也令人感到意外。

通過課本和綜合性曆史書籍,以及近年國外拍攝的電影故事,人們都知道意大利的這座古羅馬時代的小城市。但是,研究它似乎隻是考古專家的事情,隻有個別學者曾注意到它的特別發達的公共信息傳播。由於得到一本意大利博內記(Bonechi)

出版社1996年版《古城龐貝》,我得以能夠依據其他曆史、神話、文化研究方麵的資料,考察一下龐貝的公共信息傳播,進而深入理解整個古羅馬公共信息傳播的特點。

龐貝位於意大利土地肥沃的小平原坎帕尼亞的邊緣、薩爾諾河的入海口附近。公元前8世紀,古意大利的一個民族埃特魯裏亞人始建龐貝城,後來數條貿易通道均經過這裏,於是它成為海上貿易來往於內地的一個中間站。公元前5世紀,龐貝被另一古意大利民族薩莫奈人占領。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紀,經過三次羅馬人與薩莫奈人的戰爭,龐貝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但無充分的公民權,依然由薩莫奈人管理著該城。公元前1世紀,龐貝參與了意大利非羅馬人城市要求公民權的“同盟戰爭”,因而公元前89年被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蘇拉攻占。蘇拉的侄子普布留斯·考奈留斯·蘇拉在那裏殖民10年,隨後又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三頭政治之一龐培的屬下,繼續在那裏殖民。龐貝取得了羅馬的公民權,但也成了典型的羅馬人的城市,並隨著曆史的進程,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一、發達的全民政治活動及政治信息傳播

根據現在留在古建築上的題銘,早在羅馬人統治龐貝之前,這裏的政治體製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已經是一種城邦民主製。

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人在這裏推行的政治體製與它原來的沒有多少差異,即由全體自由民幾年一度地選舉產生市元老院(市議會),每年元老院選舉產生兩位權力平等的市執政官。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公民權被普遍授予帝國境內的各個城市,自治的地方城市的政治自由比以往顯得更多一些。羅馬皇帝們用這種方式獲得了各個城市對他代表國家權力的支持。換句話說,帝國時期中央政權是集權的,但地方政權反而更是民主、共和的。

龐貝在羅馬的版圖內,隻是一個不聞名的普通小城,它被摧毀之時,全城不過2萬人口。然而,位於市中心的大會堂(又稱“巴西裏卡”),卻是一座可以容納數千人的規模宏大的公共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大會堂正麵有5個入口,有露天的前庭、內外32根大柱子支撐的高兩層的三元大廳(正廳和兩旁的側廳),大廳的縱深處一個較高的台子是裁判庭,有兩個入口及直接從大廳兩邊走上去的木梯。大會堂在城市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人們在這裏舉行規模很大的行政集會,公開進行法律審判,發布法令、訓示,一些重要的城市法律、經濟問題,也在這裏討論解決。在會堂的牆壁上,繪有許多希臘風格的裝飾畫,最有研究價值的是那些刻寫在牆壁上的形形色色的題銘,有諷刺性的內容,有幽默的言語,有政治見解,也有色情的表露,反映了當時龐貝人開放而活躍的交流內容。亞裏士多德關於希臘城邦的名言“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在古羅馬的這個小城繼續得到了實際的映證。

每年三月的城市首腦換屆選舉,以及幾年一次的城市議員選舉,使得這座城市經常處於一種政治激情之中。大街上到處都可看到各種政治競選廣告,參與競選的城市上層人士住宅外麵的牆上,也有不少這類競選廣告。現在挖掘出的上層民宅的名稱,半數以上即根據住宅外麵競選廣告上的名字命名的(盡管後來發現有的住宅的主人並不是外麵牆上的名字)。這些廣告一般是根據某一行業公會、某一居民區或市民個人的意願,請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繕寫員寫在民宅、店鋪和公共建築的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