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第一次用哲學觀點對報刊本身的規律進行了比較係統的闡述,這是自培根、彌爾頓以來報刊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德國是歐式印刷術的故鄉,第一張印刷報紙的誕生地,然而在繼續前進中它落伍了。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報刊思想為祖國贏得了應有的榮譽。
(2)馬克思的報刊思想處處體現出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精神生產規律的尊重。它的出發點是擺脫等級和私人利益對報刊的控製,實現人的精神的解放,主要是備受壓迫的人民(包括無產階級)的精神解放。
(3)馬克思的報刊思想是對報刊普遍喪失自己的特性和本質的現象的抗議,這種抗議不僅包括封建專製下的舊式德國報刊,也包括束縛在資產階級階級偏見中的報刊。同這種現象作鬥爭,必然導致一種有別於資產階級報刊的新型報刊產生,即真正的報刊。這種報刊後來成為無產階級在報刊事業方麵的奮鬥目標。
有人把《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的報刊思想看作是資產階級報刊思想,那更是不恰當的。他當時曾宣布,他不是資產者反對派,而是市民反對派。1842-1843年,馬克思正處在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中,革命民主主義建立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尚未充分展開的對立上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夕廣大勞動群眾,主要是小資產階級群眾的思想體係,這是馬克思報刊思想開始時的出發立場。然而,隨著無產階級運動的興起,馬克思很快在1844年完成了向共產主義的轉變。當時他就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從思想上給過去和未來劃下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在於實現過去的思想。”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報刊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報刊思想的基礎,直到晚年,他也沒有改變年輕的時候對報刊規律的基本看法。共產主義者的馬克思找到了一條恢複報刊自己的特性和本質的現實性道路,這就是通過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和創辦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報刊,逐步實現真正自由的人民的報刊。
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內部,報刊是資本主義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遵循報刊本身規律的楷模。它必須在絕對的出版自由和編者與讀者一致的情況下工作,不管這種自由是資產階級允許的還是被迫轉入地下的,因為它的出版絕不能接受任何其他階級或集團的控製,也不能在與人民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繼續工作。
這兩點恰恰是報刊曆史個性和人民性的具體表現。在這個範圍內,報刊雖受到無產階級利益的支配,但它形式上是獨立的,任何黨的領袖不得通過報刊把黨變成向他們“提供黃油的奶牛”。在這個範圍內,報刊真正成為人們公開而自由地發表意見的場所,他們可以在不違反黨的道德的條件下自由批評黨的某些綱領和策略,任何人不得迫使要講話的人保持沉默。在這個範圍內,沒有書報檢查製度,不論這種製度是明文規定的還是沒有規定實際上存在的。報刊隻要求“撰稿人對他們所報道的事實的準確性負責。至於發表的責任由編輯部承擔。”黨的中央應該以對它的機關報刊保持相當大的道義上的影響為滿足,在黨內搞報刊的“國家化”是不能允許的。在這個範圍內,報刊工作是非異化勞動,新聞工作者的首倡精神得到了最大可能的發揮,報刊的一般工作特點也盡可能地得到了實現。為了使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報刊能夠在自己隊伍的範圍內按照上述可以實現的原則工作,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自己編輯的報刊中做出表率,並且對黨的領袖和黨的報刊編輯做了大量的工作,說明這樣做的必要性。一俟無產階級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就消滅了自己本身,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報刊也就變成了真正自由的人民的報刊的一部分。那時,新聞工作者將是完全“自由的思想工作者”。
報刊並不是政治本身,如同說音樂是階級鬥爭的工具、音樂在鬥爭中所起的鼓舞作用等等,不等於音樂理論一樣,馬克思關於報刊在對敵鬥爭中的性質、任務、鬥爭策略的論述也並不是報刊理論本身。應當恢複馬克思報刊思想的本來麵目。它不是報刊作為階級和黨的工具在對敵鬥爭中的使用方法,而是對報刊本身規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