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出版社要我著手編自選集,起初以為選幾篇文章很簡單,但是一查找起曆史上發表的文章,就發覺工作量相當大,因為年代久遠,數量太大。工作中許多記憶被重新喚起,感慨萬千。如果從改革開放以來我發表的第一篇新聞學文章算起(1979年),至今已經發表了超過700萬字的各類成果,包括獨著10本、論文和一般文章1000篇以上,以及近2000個詞條和少量譯文等等,還有約100萬字的編輯成果。
我1951年2月大年初一那天出生於南京。從事專職新聞工作是在1970年9月,那時我19歲,從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八團汽車連調到團宣傳股報道組工作,第二年起為報道組組長。此後便與新聞工作結緣。
1973年我通過考試成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的“工農兵學員”。這個新聞專業即“文革”中被解散了的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係,人民大學老一代的教師,如甘惜分、方漢奇、張隆棟、鄭興東等等,都是我的老師。人民大學複校後,我算是人大校友。1975年我參加寫作《新聞理論》一書,承擔了第一章(關於馬列新聞活動)的寫作(初稿4萬字,發表時刪節為2萬字),並參與了第二、三章架構的討論。這是我“研究”新聞學的起點,當時24歲,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1976年初,受專業領導的指派,我有幸與方漢奇、張之華老師一起研究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完成了我所承擔的1.5萬字的寫作任務。這是我第二次的“研究”工作。
在光明日報社工作兩年(1976-1978年)後,我於1978年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係,師從溫濟澤教授,從此開始了專職研究新聞傳播學的生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照耀下,我清理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獨立的見解,並且至今為在那個時候確定的目標努力工作。
1981年畢業後,我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工作。1985年起為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起為主任。1987年起為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93年起為研究員,同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起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6月調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新聞所的22年內取得的。
我逐漸成長起來了,我的老師溫濟澤、戴邦、商愷等卻相繼逝世,他們是我永遠尊重的人。
到了人民大學,歲月的流逝令人感歎。我當年的老師們,僅有一位當時最年輕的還在崗,也已經頭發花白了。我現在轉到大學工作,需要重新熟悉環境。盡量把工作做好,這就是我的簡單想法。
我熟悉的研究領域是以下三方麵:新聞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輿論學、世界新聞史。這三方麵的代表作主要是以下四本: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45萬字,1993年開明出版社出版。2002年再版。
《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22萬字,1999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三次印刷。
《世界新聞傳播史》,37萬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第二次印刷。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40萬字,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這本文集,凡是內容在以上代表作中已有論述的論文,均不再收入。在餘下的論文和一般文章中,第一次選了80多篇,一估算,有70多萬字。篩選到第四次,才最終算清楚字數,減到了預定的30萬字(39篇)。文集涉及的內容多數是這三方麵以外的,因為不是我最熟悉的,我不敢說很深入。
除了入選的篇目外,還有許多文章,作為曆史需要在這裏提一下。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是我最早涉及的研究領域,本文集隻選了1980年的一篇文章,其他需要提及的論文有:較早的《關於馬克思報刊思想的幾個問題》(1983年,2萬字)、《列寧論黨報與黨性》(1983年,1.3萬字)。《報紙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1984年),最早論述了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裏談到的這個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的真實報道》(1986年,1.6萬字),係統地論述了他們關於“有機的報紙運動”的思想。《列寧論蘇維埃報刊的作用》(1986年,1.2萬字),這是對列寧這個時期思想的初次探討。《對幾個傳統新聞學觀點的思考》(1987年,1萬字),與時俱進地分析了一些我們熟悉的傳統新聞學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若幹新聞觀點略考》(1988年,1萬字),最先指出了馬恩著作的誤譯造成的理解差誤。《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的新聞思想》(1996年,1.5萬字),對表現馬克思新聞思想的舊譯文與新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的對應部分進行分析,並指出了新全集的一處漏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