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觀眾節,是電視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3 / 3)

於丹:首先,要讓觀眾節成為常態產品,成為一種常規的生產方式。就像開放日,能不能形成“每周一檔觀眾DV節目、每月一天開放日、每年一次觀眾節”?這三個“一”,會形成序列平台,使觀眾節真正成為常態產品。其次,堅持以觀眾的收視標準來重組自己的已播節目資源,完全可以放大排行榜。把以前播出的節目,換一個新的組合方式,激活成新的節目。而這種組合,明確的一點就是來源於觀眾的評價。另外,做好品牌的延伸產業鏈。要在廣告的產業鏈延伸上再做更有目的的策劃。至於具體項目,則要進一步注重“整、分、合”:“整”就是在整體上做到“觀眾利益至上”,不斷拓展提升傳統媒體的各種功能;“分”就是八個活動項目各自要有明確的目標取向,分得越開越好,相互不能重疊;“合”就是各項活動通過觀眾節這個“燒杯”,最終必須形成1+1>2的化合反應。

張聰:觀眾節由各種節目組成,能不能考慮和現實節目相延續、相銜接。我們的主持人都是多才多藝的,但他們的精力畢竟有限。在承擔大量節目的同時,還要耗神費力專門去做一台晚會,肯定要分散精力。如果把正在熱播、非常受歡迎的節目形式引申到觀眾節裏來,可能事半功倍。我看了前幾屆觀眾節的總結,既對觀眾節的成功有所提煉,同時也指出了不足。我想,無論是後期總結還是前期策劃,能不能在更大範圍征求觀眾意見?因為民間有高人。

葛景棟:我們在與浙江廣電過去的合作中,已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在去年觀眾節的排行榜投票中,創下了1000多萬的投票量。但這個成績的取得,更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廣電本身超強的影響力。接下來的觀眾節,還可以嚐試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說網絡賽區、網絡造勢等。事實證明,這些做法都能帶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和經濟效果。從新浪網來說,不會把浙江電視觀眾節的合作視為短期,我們更願意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更長遠的雙贏合作出路究竟在哪裏。這樣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

趙長軍:以觀眾為本,明確提出電視觀眾節,浙江還是第一家,而且連續做了三屆。從數據分析來看,觀眾節的動靜也挺大。何謂“動靜”?就是有效果。縱觀三屆觀眾節,第三屆收視數據增長最明顯,說明我們的辦節思路越來越清晰、與觀眾的互動越來越深入。接下來的觀眾節,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進一步突出與其他節慶活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更好體現媒體傳播的前瞻趨勢、發展動向。總之,觀眾的價值與媒體的價值是統一的。如何不斷增強觀眾節的持續影響力,如何進一步將“節”的事件性營銷和媒體常規性營銷結合在一起。這一些,還得花更大功夫、更大力氣。觀眾節要沿著係統方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