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國家經委代表團參加歐洲管理論壇達沃斯國際討論會的情況報告(1 / 3)

(1984年3月)

1984年1月26日至2月2日,國家經委代表團參加了歐洲管理論壇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討論會。這是一年一度的非官方集會,有各國政治家、經濟界與財政金融界人士和許多重要企業的領導人參加。今年是我國第五次派團參加。近年來,達沃斯會議已從西歐走向全世界,國際性一年比一年廣泛,重要性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是我們了解當今世界情況的重要場所。

現將參加本屆會議的情況報告如下:

對外實行開放,是我黨長期的堅定不移的政策。要認真貫徹執行這一政策,既需要及時地了解當今世界的現實和發展,也要使世界能夠正確地了解我們。達沃斯會議正是在這兩個方麵可以起到積極作用的重要窗口,是我們與世界各國取得廣泛聯係的有效渠道。

通過這次會議,代表團對當前世界在經濟、政治、技術和管理等方麵的最新動向和發展趨勢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一些第一手情況。

1.關於經濟發展動向。

今年達沃斯會議的主題是“經濟複蘇的管理”。這同去年開會時西方經濟不景氣,找不到出路的情況相對照,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經過多年衰退之後,開始由穀底回升的新趨向。但是,這種複蘇是不平衡的。世界銀行行長克勞森在報告中談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國家,1984年增長率預計為3.5%(1983年為2.25%)。這主要是由於美國的複蘇,歐洲1984年預計增長率為1.5%,而發展中國家預計今年增長率為3%~3.5%(去年不到1%)。會議主席、法國前總理巴爾在開幕式上就提到,美國巨額預算赤字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一種威脅,因此當前的經濟複蘇是不穩定的。美國2000億美元的赤字、高利率及其保護主義政策,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不少國家代表的攻擊。美財政部副部長麥克納馬爾對此進行了辯解,聲言巨額赤字是由於巨大軍費開支造成的,而對付蘇聯擴張正是為了西方和世界的安全。

第三世界一些國家債台高築是會上關注的另一問題。到1983年末,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總額已高達8100億美元。有的銀行界人士指出,現在債務國每年償付的利息,已超過向銀行的借貸,要求重新安排償還借款期限的呼聲很高。發達國家代表中一些較明智的人士也認為,西方市場對發展中國家應更加開放,才能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與貿易的增加,從而提高其償還債務的能力,因此必須反對保護主義。

克勞森在報告中特別提到,中國和印度由於繼續進行改革和經濟合理化,而保持著高增長率。

巴爾在會議總結時強調,經濟界與實業界隻有提高適應明天世界的能力,才能保持其競爭性。

2.關於政治動向。

歐洲管理論壇主席施瓦布在開幕詞中說,實業界如沒有政治家的介入就將一事無成。會議在各種發言中也多次反映,加強國際合作,必須從全球角度著眼去考慮問題,要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改變其某些現行政策。會議還用半天時間,在全體大會上專門討論了1984年的世界安全問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東西方關係近一年多來更緊張了。去年夏天加拿大提出倡議,要求核大國重新回到談判桌旁,恢複東西方對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東西方之間的鬥爭與爭奪,把第三世界當作它們的角逐場所。超級大國把第三世界作為它們新式武器的試驗場。第三世界國家一旦依附於某一超級大國,也就不再是獨立的了。土耳其總理奧紮爾強調了中東局勢的重要性,由於中東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是國際貿易的重要通道,又是主要石油生產基地,因之中東就成為超級大國爭霸的焦點。應把停止兩伊戰爭放在首位,而緩和整個中東緊張局勢的關鍵又是正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美國副國務卿達姆說,對蘇談判是美國政策的組成部分,但隻有自信和堅定,才能使東西方之間的談判成為可能。他又強調威懾力量的作用,戰後雖然各種衝突不下100次,但北約還是度過了長期的和平繁榮時期。這要歸因於北約保持實力與強大的結果。

這些,反映了不同國家對當今世界安全問題的不同看法。

3.關於技術動向。

這次討論會,對新的產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麵可能帶來的影響,議論較多。在開幕詞中,施瓦布教授就提到,學會與計算機打交道,是將來進行聯係和通氣的一項基本功。會議主席巴爾在閉幕式的總結時再次提出,新技術將在明天的世界中占主導地位;現在新的技術革命就是以利用信息來提高生產力作為標誌的。美國和法國兩個權威研究機構就新技術會引起什麼變化作了專題報告。它們認為,微處理機革命的非凡能力,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環境,而這方麵的知識具有滲透到各個方麵的特點,這是今天新的知識迅猛發展的主要標誌。同時,我們正在經曆著三個方麵的過渡:一是由資金密集的、集中的、以能源為主的工業社會,過渡到信息密集的、分散的、以人為主的通訊社會;二是由宏觀的、自上而下的工程技術(由整台機器到各個零部件)過渡到微觀的、自下而上的工程技術(由分子結構的研究開始);三是從分層次的多級組織過渡到分布式的網絡。這些變化將導致教育、環境、工業等在組織上、工作方式上和消費模式上的一係列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