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造現有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抓技術改造,向技術進步要效益,這是蘇北這些市普遍采用的辦法。南通市1983年落實技術改造項目505個,投資2.88億元,完成技術改造工作量1.14億元,竣工投產項目當年增加產值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的30%,增加盈利3500萬元,節煤2000噸。
4.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後,蘇北這些市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引進關鍵設備等形式,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本地工業。徐州鋼鐵廠以補償貿易形式引進鍍鋅焊管技術和設備,成立鍍鋅焊管廠,年產鋼管5萬噸,擴大了焊管的品種規格和使用範圍,減少了小規格無縫鋼管的進口。
5.學習外地先進經驗,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同一些工業發達的城市以及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協作關係,共同開發蘇北,是這些市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別是利用靠近上海經濟區的有利條件,同上海市建立了協作關係。僅鹽城市,1983年與上海擬定了138個經濟技術協作項目,聘請各種專業人員和技術老工人125人,還有28個企業派出85人到上海對口學習技術,積極利用上海的技術和專業人員來發展本地工業。
6.全麵整頓企業,提高企業素質。蘇北這些市,經過整頓的企業,素質都有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南通市列入整頓規劃的769個縣屬以上企業,到1983年累計驗收合格205個,占規劃數的26.7%,其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60個,占合格企業的29.3%。
7.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社隊工業。蘇北這些市圍繞“住”、“吃”、“喂”、“用”四個字,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地發展社隊工業。“住”即建材工業,“吃”即食品工業,“喂”即飼料工業,“用”即服裝、家具工業。由於社隊工業方向對路,發展很快,在整個工業中占有很大比重。徐州市社以上工業企業中,社辦企業占58.2%。南通市1983年工業總產值中,社隊工業占31.2%。
蘇北五個市的經濟雖然有了迅速發展,但比蘇南地區還有很大差距,急需進一步開發。從調查的情況看,主要問題一是一些市縣工業產值低於農業產值;二是農業多種經營少於種植、養殖業;三是工業經濟效益低於蘇南各城市。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發展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