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蘇北五市經濟情況調查(1 / 2)

(1984年3月21日)

1984年2月底到3月初,利用製定《國營工廠法》調查工作告一段落的機會,到蘇北地區的南通、鹽城、淮陰、連雲港、徐州等五個市,進行了一次經濟情況調查。總的情況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些市經濟發展很快,工農業生產形勢都非常好。南通市和徐州市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8.5億元和64億元,都比1976年翻了一番。淮陰市1983年糧食總產量105.9億斤,比1982年增加9億多斤,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達到1300斤;按全市人口計算,人均1200斤。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歡天喜地,當地人民說:“昔日的洪水灘,今日的米糧倉”、“草房變瓦房,家具擺滿堂”。

蘇北的這些市經濟之所以有較快的發展,首先是抓了農業,打了農業翻身仗。以基礎較差的鹽城市和連雲港市東海縣為例。鹽城市701萬人口中農業人口有644萬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每年以8.5%的速度遞增,1983年農業產值29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農村人均收入288元,比1982年淨增76元,增長36%。東海縣解放時糧食產量隻有1.9億斤,是個“靠救濟、靠貸款、靠返銷”的三靠縣,解放後興修水利、改造農田,農業得到發展,但速度很慢,1958年糧食產量3億多斤,1977年增加到6億多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全麵好轉,198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億斤,翻了一番多,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99元。

農業的迅速發展,不僅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溫飽問題,還為發展工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蘇北的這些市解放初沒有什麼工業。連雲港市解放時隻有7個小廠和29家手工作坊,1983年已有1227個工業企業(其中國營企業155個),產值13.5億元。南通市解放時隻有張謇辦的一個紡織廠和一個裝機5000千瓦的天生港電廠,到1983年,工業企業發展到5185個(其中國營企業469個),工業總產值60.3億元,比1982年增長12.8%,比1976年翻了一番多。

蘇北這些市工業穩步發展,共同特點是:

1.狠抓產品質量,努力開發新產品。淮陰市利用當地資源發展釀酒工業,在品種、質量方麵上水平,突出“三溝、一河”,即雙溝、高溝、湯溝和洋河四種大曲酒,受到市場的極大歡迎。鹽城市1983年開發新產品125個,增加新品種、新花色、新包裝1100多種,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2.9%上升到1983年的3.4%。

2.實行改組聯合,提高專業化水平。蘇北這些市,都實行“地改市、市管縣”新體製,為調整改組工業帶來有利條件。鹽城市以市、縣、鎮三級工業為主體,聯合社隊企業,成立了三個工業公司、三個專業廠,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