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課——小班——選項,特色鮮明的體育教學
在杭州二中的曆史上,有重視體育的優良傳統。學校把科學文化課每節課時間壓縮到40分鍾,目的之一就是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活動時間。他們還在教學方式上進行積極改革。從1995年開始,杭州二中創造性地構建和實踐“大課——小班——選項”的體育教學模式。他們把同一年級3個班的體育課安排在同一時間,分六個小班組織教學。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籃球、排球、足球和健美操等內容。學校的“大課——小班——選項”的體育教學模式既包含教學大綱的部分內容,又有專項的體育技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都處於運動之中,懶懶散散出勤不出力的情況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體育課上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5)活躍的“校園節日”和學生社團,讓學生盡展個性風采
記者在與學生座談中,無論是普通班的趙巧巧、李春暉、朱競旻,還是創新教育實驗班的茹宏、沈臨輝。他們都表達了一種共同的感受,在杭州二中學生擁有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充分時間和舞台。近年來,學校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構建了以“校園節日”為支柱的校園文化活動體係,營造一種高雅、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每年有3月的“讀書節”、5月的“世紀風藝術節”和“之江社團節”、6月的“高三畢業典禮”、9月的“尊師愛校活動月”、10月“體育文化節”、11月“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月”、12月的“成人節”及“閃光的人生理想教育月”等節日。每個節日都有鮮明的主題,並做到全校動員、全員參與,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活動的特色。
學生社團是學生工作的一隻重要的“抓手”,是學校聯係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學生自主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目前,杭州二中已建立二中電視台、二中之聲、桃李文學社、小記者團、墨緣書畫社、動漫時代、綠色天使環保小分隊、廣告創意社、服裝設計社、玩轉俱樂部等十四個優秀社團組織。電視台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定時開展活動,向學生放映:科普知識、輕鬆一刻、校園生活、TVDIY、娛樂天地、百年叱吒等專題欄目,吸引了大批學生,現有包括攝影、剪輯、主持、放映等近30名成員,是學校最活躍的社團之一。桃李文學社和小記者團,本著“立足校園快速報道”的建會宗旨,為成員提供了一個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提供了一個文學愛好者探討文學知識、交流寫作經驗的空間。
13.以改革課程結構為突破口
素質教育是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在我國,要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關鍵是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所以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師、學生、家長更新教育觀念,克服“應試教育”觀念的強大慣性,達成素質教育的共識;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完善教育評價體係,改革考試招生及勞動人事製度,形成適合素質教育的社會大環境等等。
但這決不是說,一個地區,一個學校隻能等待“萬事俱備”才能實施素質教育,相反,素質教育重在實踐。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要敢於探索,勇於實踐。那麼,從一個學校說應該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我認為要以優化課程結構為突破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優化課程結構的依據
課程設置是由教育目的、方針和培養目標決定的,教育目的隻有通過課程才能實現。所以,課程是教育的載體,每一種教育,都要有一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係來保證其目的的實現。
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一種單一的必修課課程體係。這種課程體係雖然在整頓和建立教學秩序等方麵起了較好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愈來愈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在人才培養方麵,重共性,輕個性,培養“標準件”,不利學生個性的發展;在課程結構方麵,重必修課,沒有選修課和活動課的基本地位;在學科內容方麵,重理論知識,輕實踐能力,片麵追求知識的深度和難度,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教學方法方麵,重記憶,輕理解,往往導致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等等。可以說,這種單一的必修課的課程體係基本上是與“應試教育”相適應的。
基於此,國家教委和省教委在81年以來三次對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必修課的課時,新開設了選修課和活動課或增加了課時。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應試教育”的衝擊,這些調整的教學計劃在許多地方沒有得到切實的執行。
為了使“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目標真正的實現,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教委和省教委調整的教學計劃,改革課程結構,更新教育內容(教材),使素質教育目標課程化,建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課程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