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大板塊”的課程體係
“三大板塊”的課程體係是把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全部納入課程體係,在有法定意義的教學計劃中得以實現,在時間上得到保證,賦予思想教育、社會實踐、勞動技術以應有的地位,形成“全麵育人,學有專長”的基本格局。
⑴優化必修課。必修課是國家規定,全國統一的課程,這是課程體係中的主幹,也是小學、初中、高中各層次基礎學曆的主要保證,又是選修課和活動課的基礎和依托,一定要教好學好。否則,教學質量就得不到保證,社會不會認可,教師、學生、家長也不會同意。
對於必修課,我們要做到:一是開齊學科;二是開足課時,特別是音、體、美等目前未列入升學考試範圍的學科一定要保證課時,而升學考試的必考學科則不能隨意增加課時;三是優化教學。根據調整的教學計劃,大部分必修課,特別是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課時大大減少,我們要優化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在減少課時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
⑵開發選修課。選修課是必修課的延伸,起著拓寬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作用,主要承擔著培養學生特長的任務。
⑶搞好活動課。活動課也是必修課的延伸。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力為主,教學中要堅持動腦動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健身。對於選修課和活動課,調整後的教學計劃隻規定課時,而沒有硬性規定科目,是靈活性的課程,各校可根據本校的條件(硬件設施和師資),根據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根據學生形成特長並發展個性的需要,根據形成學校特色的需要,確定課程設置,例如高中可開設文學史、名著名篇導讀、美學、心理學、英語聽力、競賽數學、應用化學、計算機、無線電、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攝影、田徑、足球、打字等知識類、科技類、體育藝術類、技能類的課程。
選修課、活動課的教學要求應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麵,開拓視野,培養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專長,為培養某一方麵的尖子人才打好基礎。
選修課,活動課要做到有師資,有教材,有教學計劃,有教案,有考核。對學生堅持“有指導的自由選擇”的原則,要求全員參加,就是說,在課程表中規定的選修課、活動課的時間裏,學生必須參加某一門課程的學習或活動,隻有選此選彼的自由,沒有不選的自由。為此,也可以試行選修課、活動課學分製。
“三大板塊”的課程體係是一個整體,它們相互聯係、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各自發揮“打好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功能,共同組成培養“合格+特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載體,缺少任何一塊,都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加快“三大建設”
為了落實“三大板塊”的課程,目前急需解決以下幾個實際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三大建設:師資建設、教材建設和基地建設。
⑴加快師資建設。
開設“三大板塊”的課程,不僅涉及直接上課的教師,而且涉及實驗室、資料室、圖書館和校辦廠等部門的教職員工。對於長期習慣擔任單一必修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和教學輔助的教職工來說,思想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輕視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教學,業務上也可能暫時難以適應或感到負擔倍增,要幫助教師思想上提高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對教師思想上提高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鼓勵教師以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熱情地承擔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教學工作;同時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師提高業務,做到“一專多能”,使大多數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都能開出一、二門有特色的選修課或活動課。
⑵加快教材建設。
選修課和活動課,國家沒有硬性規定科目,更沒有統一的教材。建議各地教育,教研部門組織人力,編寫適合本地區的區域性教材,供各校選用,其次也可選用、引進外地適合本地區的教材,第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自選自編教材,邊實踐、邊修改。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與必修課配套的,有學校特色的選修課活動課係列教材。
⑶加快基地建設。
“三大板塊”課程體係的落實,離不開“硬件”設施。各地、各校都要充分發掘本地的教育資源,建立一批校內外素質教育活動課基地,如德育活動課基地,勞動技術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