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中學生參加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已成製度。從1996年開始,每屆高二的學生都停課一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去之前進行動員,由老師指導,學生組成小組到課外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尋找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在社會實踐的一周內調查研究收集材料,回校後寫成專題調查研究報告,召開學生社會綜合實踐專題報告會。研究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評選出優秀論文,學校編輯成冊,並以相應學分獎勵。記者在2002級學生社會實踐專題調查研究報告成果集上看到,學生的社會實踐調查涉及民生、社會問題、學生及大、中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等主題達40多個。
當然,學校開展這種社會實踐活動重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和體驗。調查主題為“杭州保險市場現狀及潛力分析”的“卓越組”在事後的體會中說:“這樣的一周,我們感覺很充實,很有實際意義,盡管我們實在付出了太多的個人額外的時間,可我們不但不後悔,反而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這一難得的鍛煉機會,讓我們認識了自我。”
改革教學方法,從“促成有效學習”到構建“建構式”教學模式
前任校長徐承楠是全國知名的物理特級教師。他非常重視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從改革自己所教的物理學科教學方法入手,創造性地提出“促成有效學習”的教學構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各學科的理想化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題在研究“目標達成度”、“時間利用率”、“學生參與度”的基礎上,葉翠微校長提出“兩個關注”:關注學生的興趣,就是尊重和保持學生對所學東西的內在興趣;關注學生的精神自由,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斟酌,要尊重學生說話的權利,尊重學生想問題的權利,要民主對話,因為沒有學生的精神自由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構建從問題出發展開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
杭州二中每節課隻有40分鍾,不像其他學校是45分鍾。他們的初衷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比如,教高一語文的黃老師在教《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找來類似的文章《梅雨潭》和《綠》進行比較閱讀,看每篇文章語言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善用比喻,如博喻、暗喻等,學生可以談談對這些比喻的看法。再有這篇文章作者在表達感情時有多種說法,如文中說到“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為什麼不寧靜?”學生可以課後找資料了解一下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學生學習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嚐試寫寫。
還有教學魯迅的文章。學生們普遍反映魯迅的文章很難讀懂,黃老師嚐試確立有關魯迅的小說鑒賞的研究性課題,在網上建立專題學習網站,開設BBS論壇,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對魯迅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進行討論研究。通過2~3節課的準備工作、合成和發表,再在網上進行投票評議,最後選取獲票最多的2~3篇由老師集中點評。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隻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由於學生對魯迅小說的理解是通過不斷查找資料,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和與其他同學的成果比較、評價中形成的,這就體現了一種“建構式教學方式”。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老師們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教學模型。他們把構成和表現某一個數學問題的各種層麵元素用一種或幾種軟件工具,製成一個課件(或集件),即在電腦平台上構建一個問題情境。在這種情境下,由教師或學生對各元素進行有序的控製操作,通過各情境的變換,通過學生小組的協作學習,去觀察問題,驗證結論,去體驗本質,歸納和發現新結論。
新型模式的實施,初步體現了學生從維持性學習走向研究性學習的轉變和進步。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積極的學習、建構性的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