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搭建學生自主發展的大舞台
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是當今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向,但具體落實到學校中,不少學校或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或操作上難有作為。而浙江省杭州二中在這方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小院士辦公室?”日前,記者在浙江省杭州二中采訪時,見到這塊牌子,不免有些疑惑。隨行的葉翠微校長向記者解釋道,這是專門為浙江省僅有的兩位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開辟的工作室,學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他們完成學校的必修課程外,為他們提供一個在業餘時間搞創造發明的良好環境。這也是學校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綱,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小小側麵。
關於學生“自主發展”,葉翠微校長作了如下的闡釋,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指學校通過“自我定向、自由選課、自定步調、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進而成為主體性的社會成員。不能自主發展的學生是失敗的學生,學校的一切是為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的自主發展也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脫離學生的自主發展,學校一切工作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尋著葉翠微校長的思路,記者對杭州二中的教改作了一番探尋。
麵向全體與尊重差異相統一,促進學生最優發展
學生之間是存在發展差異的,即使像杭州二中這樣一所基本上都是優質生源的學校也是如此。那麼,在構建讓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體係時,首先麵對的就是如何處理好麵向全體與尊重差異的關係。杭州二中努力構建一種“麵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麵發展,承認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育人機製,提出了“全、優、尖”的發展目標,即“全體學生有紮實的基礎,德智體美各方麵得到全麵發展”、“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特長的優秀學生”、“少數是超常發展的冒尖學生”,並強調要以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積極促成學生的自主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全、優、尖”目標引導下,獲得最佳的發展。學生畢業時,按“全麵發展的合格學生”、“充分發展,具有一定特長的優秀學生”和“突出發展的尖子學生”三個等第發給不同的證書。
杭州二中設有理科創新實驗班,集中了一些在理科方麵特別資優的學生。這些資優學生有的在高一的時候就學完了高中的課程,有的甚至已經自修完了大學一、二年級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對於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把他們禁錮在傳統的課堂裏,這樣會扼殺他們的求知欲,壓抑他們的發展。杭州二中允許這些學生提出相關科目的免修申請,並且有專門的老師為他們今後的學習進行指導,這就調動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像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金牌得主吳欣安(物理)、湯硯蔚(化學)都曾免修了幾門課,特別是免修了物理、化學,他們就是利用這免修的時間大量自學,看完了學科的七八十本專著,同時開發了其他學科方麵的潛能。像吳欣安,三年中,不但數、理、化成績突出,競賽成績冒尖,而且還與幾個同學一起研究美學、哲學等問題,撰寫了五萬多字的多方麵論文。
重組課程結構,讓學生有選擇,學會選擇
杭州二中十多年來針對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差異性,探索在素質教育目標整體性原則下,改變單一的必修課程結構,開設選修課。目前,已開出39門選修課,從文、史、哲到自然科學到藝術、體育、攝影等,涵蓋了豐富廣泛的學習範圍。並且,這些課程已成為杭州二中的校本課程。學校對這些課程實施學分製的評價管理製度。學生在高一、高二的四個學期中,每人至少選三門選修課或續學一、二門選修課。
每門選修課(約10個單位課時)學分為3分。對微型選修課(3個單位課時)為1學分。有研究性學習成果(論文或作品等)獎勵1學分,在市級及以上單位獲獎的論文或作品等再獎勵學分。市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3分、2分、1分;省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5分、4分、3分;全國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8分、7分、6分。每個學生選修學分達到10分,學校發給“杭州二中選修課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