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出課程的實踐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在我們設計的課程中,始終體現實踐性、活動性和社會性的觀點。我們要注意這些性質滲透到各類課程中的程度問題,在分科課程中,理論性、思辨性、分科性最強,占主導地位,實踐性、活動性、社會性處於輔助地位。
在綜合課程中,前三性與後三性大體相當,而在活動課程中,自然是實踐性、活動性、社會性占據主導地位了。以這種觀點來設計三類課程,才能正確地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正確處理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係。
10.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生素質評價
新課程改革要求每個教育工作者改變過去那種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轉向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我們知道,過去的教育體製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側重於知識結果的傳授,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以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新課程改革,成為曆史的必然。
在新課程改革中,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形成,成為推行新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評價體係,使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麵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重視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價,要建立起學生素質水平評價手冊,並充分利用好學生素質水平評價手冊,將評價手冊與分數或等級評定結合起來,完善學生成長過程的記錄。這是全麵發展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較簡便易操作的方法。
具體做法是:學生在升入中學(小學也可以實行)後,將每學期的評價內容認真充實,在學期末由評價委員會根據學生的學期表現分類、分項賦值,將所有8個學期的分數或等級累加起來,按百分數計入到升學成績中,將升學文化課及特長、實驗等項分數也按一定比例,二者相加即為綜合素質及能力測試成績,作為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自始而終地貫穿起來,既有對素質的評價,又有對能力的認定,避免了隻憑升學考試一張卷決定命運的弊端,學生對平日的各項活動也能積極參加,又便於教師有效組織。
為了保證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學生素質的每項評價內容都由專門設立的學生素質評價委員會進行。學生素質評價委員會由兩部分人組成:教師及學生各占百分之五十,分別由教職工及學生集體推薦產生。為確保這一工作的真實、公正,可通過適當的條例來約束。
11.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管理
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校從1997年開始,開展了省級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創造個性培養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一項艱苦、複雜的創造性勞動,它牽涉麵廣,相關因素多。不僅需要校長對教師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必要支持,更需要校長從轉變觀念、更新方法和完善製度等方麵研究新情況,作出新決策。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課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組織和領導學校教師從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筆者所采取的主要管理對策有:
更新教育觀念,善待每個學生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感覺:自己教過的學生中,一些原認為“優秀”、“冒尖”的學生長大後卻並無多大建樹,而不少成績平平,“調皮搗蛋”,甚至表現“較差”的學生長大後卻頗有出息。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人的成才,雖與機遇、天資、勤奮等條件有關,但最關鍵的還在於他們自身所具有的創造潛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型學生的個性較詼諧,常有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舉止,對新事物十分敏感。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全麵了解分析每個學生情況,以創造意識和發展眼光,善待各類學生,因材旋教,以促進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