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活動課程的功能表現為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培養能力和特長,增強體魄。從目前情況看,活動課程大體上可以分為5類:
(1)自我發展活動課,這類活動課從活動主題、內容、形式的設計到實施和最後的評價,基本上是以學生為主進行的,教師隻是加以引導和輔導;
(2)規定性活動課,例如,班隊活動、共青團活動、開學儀式、畢業典禮、升旗儀式、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等;
(3)分科活動課,例如,各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各學科的“奧林匹克活動”;
(4)科技活動課,從木工、泥工到金工、電工,從動植物飼養種植到動植物標本製作,從航空航海模型製作到天文天體科學探索,等等;
(5)社會活動課,例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遠足旅遊、軍事訓練等。
隱性課程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由物質、文化、社會關係等要素構成的教育環境,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雖然不以某種課程形態出現在課程表裏,但它具有課程的教育作用;它雖然不由教師專門講授,但教師的品格、行為、作風都影響著學生;它雖然不像學科課程組織得那麼嚴密,但它時時處處都在影響著學生,不知不覺地滲透在學生的意識中。隱性課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小類:
(1)製度性隱性課程,如學校所製定的各種規章製度、校訓、校風、校徽、校歌、校服等;
(2)關係性隱性課程,如學校中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家庭裏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社會上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著學生;
(3)社區性隱性課程,指社區環境產生的影響,例如,綠化衛生環境、建築裝飾環境、文化活動氛圍等;
(4)校園環境隱性課程,指校舍及各種功能場所的設計分布,校園的美化、綠化,校園的宣傳設計;
(5)影視文化隱性課程,指學生通過觀看電視,收聽廣播,受到各種文化影響等。
在上述四類課程中,分科課程、綜合課程、隱性課程都與活動課程有交叉關係。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是學科化了的課程,但也有活動性,尤其是綜合課程。隱性課程同樣也有活動性。活動課程是活動色彩十分濃厚的課程,但它的課程規範性是十分確定的。這些課程各有其功能,在培養學生方麵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不能輕視哪一類。
現代學校課程的量的結構
這是從具體落實課程設計角度考慮的,我們要把分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的總量以及三類各自的量,恰當地分配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
現對上述課程量的安排作一說明。
(1)從我國課程計劃的現實出發,應基本維持分科課程的優勢,它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占總課時量的50%以上。這對於打好各方麵的基礎是必要的。同時也要指出:應當按照現代課程設計思想重新構建分科課程,在分科課程中,選修課要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占有一個較大的比例。
(2)在我們設計的課程安排中,加大了綜合課程所占課時的比例。
這表現在,在每所學校都開設自我發展課程,初中不再分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曆史課,而把它們分別綜合成自然科學基礎課和社會科學基礎課。高中開設綜合科學課和綜合藝術課(或者美學基礎課);還表現在把思想品德課、政治課、勞動技術課納入綜合課程,其目的是希望用綜合化的思路來改革現有的這幾門課,改變目前思想品德課、政治課設計中說教多於體驗、多於理解的局麵,改變目前勞動技術課教學中或者淺嚐輒止或者應付了事的狀況。在課程安排中,勞動課、勞動技術課將從小學一年級起連續開到高中三年級。希望通過自成體係的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培養出具有意誌堅強、吃苦耐勞、勞動態度好、勞動技能好、願意和能夠為人民服務等綜合素質的勞動後備軍人才。
同樣,自我發展課也將是從小學一年級一直開到高中三年級。通過12年有計劃的持續不斷的關於自我發展教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覺醒和自我實現的意識和能力,將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主動自覺地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