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教學規範管理(14)(2 / 3)

現代學校課程的類的結構

課程類的結構說明的是課程體係在課程組織形式上的特征。我們認為,現代學校課程的類有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四類。分科課程這是指現在課程組織形式中以某一學科為基礎設計的課程。應當肯定,分科課程便於較係統地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學科學習中認識客觀世界的許多領域,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邏輯能力和某些探究方法。

但要強調的是,分科課程設計不能以學科為中心而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過去的分科課程過分集中敘述本學科內部完整的知識係統,脫離社會現實,忽視學習者發展的需求和可能,現代分科課程是以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的可能性為依據,經過精心挑選的作為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形成的知識體係。這種知識體係隻能是經過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改造過的,它是綜合考慮學習者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和科學知識的內容,從而形成的邏輯結構。這種新的分科課程應當十分注意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係,十分注意本門學科的概念、原理之間的前後左右關係,體現出綜合化的課程設計思想。

綜合課程當代世界科學的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知識的分化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這對於學生的培養來說就應當設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設綜合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在繼續以分科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精神品格、基本道德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關於世界是統一的、相互聯係的世界觀和培養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課程目前大概有4種模式:

(1)科際聯係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麵要維持上前的分科課程,另一方麵又十分注意學科之間的聯係,要求各學科在某些內容上組織共同的教學單元;

(2)跨學科課程計劃模式,這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的設計形式;

(3)學科性綜合課程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打破分科課程的界限,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重新組織課程內容,設計出如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或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這類課程;

(4)一體化課程模式,這種課程設計思路不僅打破原有的分科界限,而且打破傳統的文理界限,根據當今社會與未來世界的需要和科技加速發展的趨勢來考慮課程建設,根據我國實際,可以推廣第一、第二種模式,研究、實驗後兩種模式。

具體地說,我國小學可以開設的綜合課程,有思想品德課、自我發展課、自然課、社會課和勞動課。自我發展課是思維學、心理學、學習學和教育學等跨學科的綜合,社會課是曆史課、地理課的綜合,自然課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天體、大氣等多種內容,思想品德課應是德育課、政治課、公民課、法律課的綜合,勞動課是工藝課、技術課和生產課的綜合。初中的綜合課有思想修養課(係法律課、公民課、德育課、政治課的綜合),自我發展課,自然科學基礎課、社會科學基礎課和勞動技術課。高中的綜合課是政治課、自我發展課、綜合科學課(綜合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例如,圍繞人口、環境、生態、社會問題等主題)、藝術課、勞動技術課等。

目前,我國已將活動課程列入正式課程,這是課程發展的新現象。

活動課程的出現,首先是為了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例如,教學環境狹窄、脫離社會生活、忽視學生興趣愛好等),使學生興趣得到滿足,特長得到發展。不過,我們對活動課程的認識不能到此為止。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隻是精神性的學習活動,它還具有物質性學習活動的基礎。活動課程是物質性學習活動,它給學生提供關於人類社會和生產的直接經驗,提供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經驗,提供關於思維、方法的直接經驗。有了這些直接經驗,進行精神性學習活動才有堅實的基礎,才能更深刻理解書本上的間接經驗,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