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處於特定環境中的教育主體借助交流在認知、感情與行為上實現人的生命意義。”我們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理解過程,人在理解中成長,理解是人的生命意義的表現。另外,從教育學這個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認知的;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規,更是教育的創新。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根據我們的理解,以及現代教育理論、哲學解釋學,我們將理解教育定義為: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通過交流、活動,讓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都得到合理發揮,從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認知對象,使教育主體的生命意義得以實現的過程。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徹底拋棄了“教師中心說”,教師也從教育的精神和知識權威的神壇上走了下來。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但其主體性的發揮不僅僅受到其自身認知結構與精神世界的影響,還必須要與其麵對的學生的主體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後消除在認知、情感、行為上的自我誤解及相應誤解,達成共識。理解教育將學生從“被知識灌輸的對象”中解救出來,學生成了認知和情感發展的主人,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指導性主體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這種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與平樂痕跡,我們就謂之平樂的“理解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不僅僅對未來平樂人起教育與導向作用,為未來平樂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這種文化的形成過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樂人。另外,由於我們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與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導下由師生共同創造的,故而同樣具有生成性與生命性。
學校“理解文化”的建設
(1)將理解內化為我們的精神家園。
三年來,平樂努力建設具有“理解”理念的學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環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製度文化三個方麵。
學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理解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著學校文化的方向和實質。讓“理解教育”思想內化為平樂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顯為平樂人的教育行為方式,並在實際與研究中沉澱為學校的“理解文化”。這是平樂發展的過程,也是平樂發展的一個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實行學習化管理,並主要通過如下一些策略來實現:
組織學習型組織。對我們平樂這樣一所從未進行過具有前瞻性課題研究的學校來說,教師觀念落後,師生關係緊張,師生誤解與自我誤解嚴重,要真正實施“理解教育”談何容易?為此我們以課題的組織、學習、實施、研究為手段和目的,著手組織學習型組織。學校成立了學校龍頭課題“理解教育”研究(市級),教師們在初步學習研究的基礎上,在總課題下成立了7個子課題,各教研組形成與之配套的課題研究,每位教師都全程、全麵參與課題的學習、實踐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我們不僅學習華東師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論,請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兩周一次來校講學或指導。課題中心組成員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編輯了《理解教育讀本》一書,將熊教授的一些“艱澀”的理論結合平樂的實際詮釋出來,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我們除了請熊教授擔任總課題的指導外,又請了5位博士分別擔任我們子課題的顧問。開始一段時間,我們幾乎每周都邀請他們來指導課題的研究實施。這些工作大大縮短了教師對理解教育的理解時間,我們開始走向理解。
力行(實踐與體驗)是先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顯為理解教育行為方式的最佳途徑。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實事上”。結合實踐,我們認為,通過學習共同建立我們共有的願景,最好的途徑是實踐(體驗):讓教師們在實踐中反思傳統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內含的先進思想;讓教師們在實踐中嚐試先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方式,並在實踐中嚐試到成功。反過來,實踐的進行又促使教師們不斷地學習新信息,形成了學習-實踐-學習的良性循環。平樂是理解教育的發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們平樂教師的學習、實踐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