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教學規範管理(13)(1 / 3)

格物(反思、研究、創新)是沉澱為學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條件。朱熹認為:“大抵學問隻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認為,做學問,“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為了推行學校教育改革,我們在“理解教育”研究總課題下設立了7個子課題,各教研組形成與之配套的課題研究,每位教師都要參與。三年的研究、學習和實踐,教師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目前為止,教師在相互交流、合作中開發了二十多種具體的具有科學性、針對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兩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論文,編輯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幾十篇已發表在各級刊物上;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個案等。三年的學習化管理使廣大教師超越了傳統的教育觀,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實質就是要體諒、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地對待、欣賞所有的學生,誠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鼓勵他們、感化他們,讓每一名學生在平樂健康地成長。這就最終形成了學校“理解文化”——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老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2)建設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學校環境文化。

“理解環境文化”建設是學校“理解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學校“理解環境文化”作為一門隱性的課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著周圍的人。我們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辟了閱報欄、黑板報、圖書室、閱覽室、團隊活動室、校史展覽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陣地;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示學生書畫作品;開辟圖書角、外語角、知識長廊;分班級建設小綠地、小花池、小植物園等,使學校的每個牆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熏陶,以和諧、優美、無聲的環境表達著師生以及人與環境的理解。

(3)建設學校理解道德場,讓理解伴隨師生成長。

所謂理解道德場就是由師生、家長、社會共同營造的理解型德育場。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但始終彌漫在校園內外,影響著師生的成長曆程。如學校建有“心海”信箱,讓遭受誤解的學生有說話的地方;學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學生的宣泄、傾聽學生的苦衷、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等;如組織學生利用班會課、集會等陣地對理解教育進行辯論:在實踐中體驗理解。

從平樂的發展與三年的理解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經過師生的實踐與研究成為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而發展為他們日常的教育行為方式的過程中,這種理念與行為方式會逐漸沉澱為學校的文化與一種精神,學校與這所學校的人也就真正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7.發展特色教育張揚學生個性

適應時代發展,創建特色品牌

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鼓舞和支持學生充分自由,自主和豐富多彩地發展。然而在全日製初中教學階段,許多學校仍存在追求升學率,開設科目單一,忽視素質教育,忽視特長培養的現象。在我市乃至全省,盡管人們致力於素質教育的方法,途徑的研究,但全方位銜接小學階段音樂、美術、書法、體育等特長訓練的學校未見端倪。從學生自身及理論角度來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尊重他們的興趣,給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環節,這已形成共識。因此尊重學生興趣,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全麵發展的特色學校需要湧現。另外,隨著社會發展信息的多樣化,產品的多極化及人們的精神觀念等方麵的變化,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對各式各樣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家長們在這一形式麵前更期待孩子適應社會,具備一技之長,甚至於早具備一技之長,有創意的初中生走向社會和高一級學校輸送的趨向。

針對這一現實,我校經研究確立了辦特色學校的指導思想,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以新課程實驗為契機,認真學習新的理念,在搞好常規教學的前提下,強化體音美微機教學,創辦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促使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具有特長型建設人才。

確立奮鬥目標,製訂具體措施

(1)期初製訂出切實可行的操作細則,建立以校委會為龍頭的領導小組,確定以體音美、微機教師和班主任為骨幹的實驗教師。以保證此項工作的紮實進行。

(2)打好基礎,培養興趣。初一新生入校時填寫基本情況登記表,班主任掌握學生的特長愛好,然後和特長科的老師依據學生實際對其特長進行引導培養。